从阿甘的执着到许三多的不放弃——解读《阿甘正传》与《士兵突击》映射的中美文化

时间:2022-11-06 23:01: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士兵突击》和《阿甘正传》同为优秀的影视作品,美国的阿甘和中国的许三多的成长土壤不同,所以尽管两人性格上有些相似之处,但两人的成长无疑都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体现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但总的来说,两部影视作品要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锲而不舍,终获成功。

[关键词] 阿甘 许三多 性格 文化价值 引言

被评为2007年度最佳电视的《士兵突击》人称中国人的《阿甘正传》。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大片《阿甘正传》相信许多人看过。仔细想来,两者确有些相似之处。许三多和阿甘的性格无疑都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映射出中美文化各自的特点。 一、阿甘与许三多性格之比较 1.《阿甘正传》的阿甘

阿甘不仅是看上去有点傻,他是真的傻,其智商只有75,低于正常人。其实阿甘知道自己比别人迟钝,这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好几次。但恰恰是因为这样,却让阿甘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性格特点,就是脚踏实地。这种脚踏实地比智商分数可能对人生成功的贡献更大。他似乎一直没有什么高远的人生目标。当珍妮问他将来要成为什么的时候,他根本答不上来。他只知道把目前的事情干好。球场上,教练一喊,他就跑,拼命地跑;场上,连长一喊,他也跑,还不忘救助战友。朋友一句嘱托,他就去尽力地完成。他用自己的努力和真诚获得了成功,不单单是财富,还有友谊、尊重和爱情,而且最重要的是阿甘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你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命运,你尽力发挥了上帝赋予你的一切。 的确,以智商而论,阿甘确实是一个傻孩子,但他更是一个乖孩子。他纯真质朴,正直善良,脚踏实地,视诺如金,勇敢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2.《士兵突击》的许三多

许三多是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单纯而执著,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为他的笨,让全班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著,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许三多保持着在新兵连里的习惯,老兵们不干的,他不仅干好而且不计报酬地帮老兵们干,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他觉得这才是军人应该有的作风。

许三多的认真执著几乎达到了的程度“: 傻大个儿”“、傻厉害”“、傻有力气”“,班长,我不想当尖子,当尖子太累了;我想做傻子,傻子不伤心,难怪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阿甘。和阿甘一样,许三多具有孩子一样的童心,没有任何设防,他由此也得到了更多的真情和回报,得到了他人无法享受到的精神快乐。记住一个人的好,总强过记住一个人的坏!”“我一直以为他抓的不过是一把草,当我抬头看的时候,他抓的已经是足以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士兵突击》里的这些经典语录无疑在说明,笨拙傻子一样的许三多跨越现代生活的奢华,在用一种黑白思维切入我们的精神视野,引起我们的震撼和不断反思。 二、两人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异同及根源

阿甘和许三多身上与生俱来的优良品种惊人的相似,比如老实、踏实、诚实、执着,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干到底。但两人毕竟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成长土壤,因此两人的性格又有各自的特点,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1. 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

中国人主张重群体,国家民族至上,强调社会本质和群体本位;西方人则主张重个人,个人至上,强调个人本位。中国传统价值观,历来十分重视国家民族的作用,强调社会责任心,倡导为民族为国家献身而压抑个性,由此形成了我们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如诸葛亮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许三多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后来又进入部队,这更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的地方。许三多在部队很听话,服从命令,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可以说许三多的许多成绩就是为了不给集体抹黑而被逼出来的,却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为集体主义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同样看上去傻乎乎的阿甘也获得了许多成功。他的成功却更多源于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相当崇拜的个人奋斗,这种精神极力张扬个性,认为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实际上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实质。

2.自制内省、等级尊卑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做到有节有度,适可而止,合乎中庸,不走极端;说话留情面讲分寸;不断地反省自己以求自己道德的纯正;抑制自己对自由、主、平等和幸福的追求,压抑个性的发展,循规蹈矩,安于现状。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又十分重视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一切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一种自制、内省和等级尊卑的价值观念。

尽管许三多生长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也能这样教导他: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许三多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也是这样做的。随着一件件有意义的事做成,他离成功也越来越近。而美国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演说家Patrick Henry不自由,毋宁死平等思想在美国深入人心,美国家庭提倡平等,把孩子看作成年人对待,尊重其人格。阿甘的母亲从小就告诉他:You are thesame as anybody else.(你和其他所有人都一样) 从不把他看作弱智儿,小心维护他幼小的心灵,使阿甘从小心里没有任何阴影,没有丝毫自卑或自贱的情绪。 从越南战场光荣负伤回国的阿甘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在台上,当总统问他伤到哪儿时,居然毫不犹豫脱下裤子对着总统,而总统一笑了之。阿甘固然傻得可爱,同时也反映了美国没有那么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人人生而平等,不会妄自菲薄。没人会责备阿甘不懂礼貌,冒犯总统。

3.独立性与依赖性

独立性是西方文化潮流的重要特征,也是西方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西方人事事都提倡独立自主,他们甚至在少年时代就趋于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独立,依赖父母、家庭和朋友被认为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他们成家择业由自己做主,并不一定经得父母的同意。西方人不轻易向人求助,如果没有经得本人同意而帮助别人被认为是干涉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在别人处于危难时也不轻易帮助别人,他们相信人处在危难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 离开母亲的阿甘从小受人欺负,打不赢就跑,因而练就一身神行太保般的奔跑本领。就凭着这样的起点,凭着他处子般的天性与执着,他在球场上、在越战中、在商场上、在孤独的长跑中,赢得了成功,成为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的依赖心理和价值观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轴心,以血缘为纽带,以土地为活动范围的小农经济社会。同时,农业经济增长缓慢,人与人之间贫富分化不显著,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稳定和谐,因此,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许三多家里有难,急需20万救急,袁朗在预支了全队的工资、开口和大队借了5万的情况下还是不够,吴哲他们这些家境好的主动贡献存折,并不打算让他还。大家齐心协力,帮他家解了难。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4.中西爱情观之比较


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所以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在文艺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中西爱情观念决然不同。

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 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中国人亦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内敛含蓄。

阿甘尽管傻,可他相信爱情,自始至终深爱着Jenny 不离不弃,无形中诠释了西方人对爱情的坚贞执着,感人至深。

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见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崇尚爱情,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通常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不过,东西方的爱情观尽管有不同,共识也是有的,即: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爱情。所谓的不同冲突,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必是人格、品质的冲突,而是想的冲突

许三多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的质朴理想,如好好活,孝顺,做有意义的事,遗憾的是作为一部纯男人的戏,我们找不到许三多的爱情,希望就在不远处吧。 结语

美国的阿甘和中国的许三多的成长土壤不同,所以尽管两人性格上有些相似之处,但两人的成长无疑都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体现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但总的来说,两部电影要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即:锲而不舍,终获成功。 参考文献

[1]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刘小艳: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 [4]兰英: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科教论坛,2006 [5]杨芳:中英文化差异对语言交流的影响[J] 语文学刊,20073

[6]张丽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90ba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