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逢其时,恰逢棋事散文 身逢其时,恰逢棋事散文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华夏文化,世界奇葩。而今随笔单说一“棋”字。 围棋自古不缺后来人,更不缺有心人。围棋文化的探究成为华夏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胡廷楣的《黑白之道(围棋名家访谈录)》是90年代的一种标志,是围棋文化从深闺的乃至神话的定式中解放出来。他的访谈文章很有特色,关注着“社会”的围棋和“大文化”中的文化现象,进而探索出哲学的社会的具有思想性的围棋文化内涵来。 当年赵之云面对胡廷楣的棋艺文化访谈是这样说的:“我的口号是‘以棋谱检验棋史’”。而当代优秀棋手总是期待留下一盘“好棋”、“名局”之类的话来对待自己的围棋生涯。这些因素说明了在残酷的竞争游戏中,棋手、棋迷都期待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自己,而不仅仅是用所谓的“桂冠”来加冕自己。 赵之云对古谱的研究和围棋词典的编撰,是上世纪80年代围棋文化的第一次更新,而胡廷楣在上世界90年代撰写的《黑白之道》是文化围棋的第二次更新,何云波先生出书于新千年的《中国围棋和文化》是围棋文化的第三次升级。到了2010年前后是网络围棋文化的全新版本。更是当今的围棋文化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即从精英走向到大众,从雅舍开放到旷野,从学术扩散到民间,从国外聚焦到国内,从现实交汇到网络的——当我们身逢其时,又恰逢棋事,真是幸事。这是时代发展也是围棋文化发展的进步,必然的.进步。 现在回到话题上来,我们的对话期待一种什么模式呢? 当然不是记者模式的访谈,也当然不是央视的人物专访“面对面”,我们只是一种凭借当代网络的平台,期待一种草根围棋文化和精英围棋文化的一种碰撞。正是如此,我收集到网络围棋圈子群的许多的话题,这些话题尽管角度不同,但是,都是对围棋、文化、教育、市场的一种认识。 例如重庆棋迷帮主“渝高棋社”关注的是围棋博士的围棋实力,他希望知道“围棋博士的水平?研究的方向?又比如棋坛发明家“小小的星星”关注围棋的计算模式,他问到:“何云波:你好!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可以应用数学公式来计算为围棋胜负,这样可以使精确度提高到小数点任意数位。文章在刘星博客里。文章名《棋文化博主访谈011,小小的星星篇》。” 棋迷群主“咸宁2020”说,“我有一个问题问何云波老师:何云波老师,您好。电脑的围棋水平已经越来越高了,通过前段时间在台湾的人机对决,职业九段棋手普遍反映电脑棋力大大增强,如果有足够多的棋型变化和棋谱录入,再依赖电脑的快速计算能力,电脑超过人脑的围棋水平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围棋对于人类的意义将出现什么样的改变,围棋本身拥有的丰富内涵会在未来人类生活中被遗弃吗?” 这个话题不错,很有前瞻性,除开对围棋竞技的追求之外,更多的希望探究围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力。 棋迷群主“浙江金名”问:“目前,围棋在中国发展很快,就安吉县来说,围棋培训部过去没有一家,现在已达四家,培训人数达200多人;围棋进入幼儿园和小校近10家,启蒙人数更是众多,请他谈谈这次围棋热能持续多长,意义如何?同当年聂卫平擂台赛热的区别?” 当时我回答道:“好!新一轮围棋热和过去因为擂台赛的围棋热的对比,这个话题很不错。我以为是时代对围棋的新的要求。我将转告。握手天涯。” 围棋博客名人“棋行天下”(天下行棋人):“何教授,您能谈谈您对网络围棋棋友会或网络的棋类圈子得看法吗?比如天下行棋圈和棋友会,而且你的博客也是新浪天下行棋博客圈资深圈友、棋友、博友。” 作为“天下行棋圈和棋友会”宣传部长的“三峡刘星”深有同感也,也附和着说:“好话题,很有时代感。当围棋遭遇网络之后,当围棋和博客结合之后,当围棋和新时代的棋友会结合之后,围棋文化借助网络围棋普及的力度范围更加的宽广,我们拭目以待。”说来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ae3221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