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guītú)列车?纪录片观后感 我这个人很少写影片(yǐngpiàn)的观后感,既因为触动心灵的片子太少,也因为我从来不愿意点评别人的作品。但是昨天看了?归途列车?这部片子,还是很受感染。这部片子没有任何绚丽的东西,甚至连个故事都没有,是一部“不经大脑〞就能拍出来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2022年加拿大华人范立欣执导的,追踪3年,以春运为主题,以普通女孩张琴家庭为主角,记录(jìlù)了中国底层社会返家探亲的历程。该片荣获了30多个业内奖项。在美国著名影评“烂番茄〞网上,以100%的好评率荣获“金番茄〞大奖。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荣获最正确纪录长片奖。 想必(xiǎngbì)很多人也看过,但我确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下载资源百度已很难找到。 第一个感受:没钱读什么(shén me)书啊!不读书就去打工吧。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抱怨,抱怨没赶上好社会。什么意思呢?有很多80后,90后说,房子廉价的时候没赶上、造富的康波没赶上等等,反正就是很苦逼。我告诉你们:你们看问题太狭隘啦。没赶上房子、车子和康波,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赶上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平民化,这是80后,90后,尤其是对普通家庭最大的财富。放眼如今,教育开场商业化,暴利行业之一;庸俗化,以哗众取宠为乐;贵族化,没钱就别读书,至少你承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那是给有钱人办的,有些人只能承受些义务教育。全社会都在三五岁的孩子身上想方设法弄点油水下来,骗的这些父母团团转,你难道赶上这个就一定好吗?前几年有网络文章说:穷人越来越难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80后那时候说读书对普通家庭是一条出路,如今这条出路越来越窄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家里穷,影片里面的主人公常年在广州打工,越穷就越需要去打工,越打工就越没方法照顾家里的孩子,一年回家一次,孩子没人管教,这种孩子能学习好,能超过城市里的孩子那可能吗?这是一个没钱也可以读书的时代,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这也是一个没钱就别读书的时代,这是指学前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人家去国际学校、贵族学校,你去不了,时间久了差距就来啦。张琴最后选择了和父母一样出去打工,从去广州做衣服到去深圳KTV,这不是她的本意,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微小个体的命运,她别无选择,她靠自己的努力无法从知识中获得力量。枯萎了。 第二个感受:人有归途这个概念,是人类文明的退步。 归途说白了就是回家,每年到春节,北京城为之一空,大局部非北京土著居民都有一个自己的家乡。回去干啥,看看父母,看看孩子。我这里着重说影片中的中国打工层,农民工这个群体,他们回家为什么?因为他们外面没有温暖的家,只有冰冷的工厂。他要回家过年,为什么不带上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工作的地方呢?因为房价太高,因为没钱置业。再问为什么要出去呢?因为当地没有产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是开展中国家?因为我们人多?还是因为政策在每个地方的倾斜度不一致?等等等等,同是芸芸众生,出生有时就决定了一生。春运被外媒是中国独有的人类“大迁徙“,迁徙这个词最初是生物学家用在动物身上的,后来因为中国人可能才用在了人的身上。人类文明开展到一定程度,应该是古人说的四海为家、安家乐业的状态,或者是真正有家的状态。安家都难,何谈乐业?而不应该是年年春运,年年为买一张火车票发愁,每年守在电视旁看农民工骑着摩托回家的场景,很多主持人去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2c2772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