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1 乌杨汉阙 年代:汉魏。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重10吨。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价值:汉阙属祠庙或陵墓前成双成对的装饰性建筑物,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对研究古建筑艺术、葬制有重要价值。此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2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 年代:距今200万年。外观:褐色的石化牙床、臼齿和上内侧门齿。价值:发现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巫山龙骨坡,它的发现将人类起源的年代向前推进了30万年左右,为证明人类的始祖为巫山人而非元谋人提供了依据。 3 青铜鸟形尊 年代:战国。外观:整体呈鸟形,具有大雁头、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长28厘米、宽16.8厘米、高29厘米。通体饰有细密的羽纹,嵌满绿松石。价值: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涪陵小田溪。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高,造型、纹饰精美,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4 偏将军金质印章 年代:西汉。外观:龟钮方形金印,六面体,一寸见方,重108.95克,含金量96%。顶上有一吉祥乌龟,刻有“偏将军印章”五字,属汉代官印。价值:金质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专家考证这极有可能是三国时驻扎在重庆的赵子龙手下一名副将所用的将军印。 5 唐寅临摹韩熙载夜宴图卷 年代:明代。外观:绢本,工笔重彩,纵31厘米、横5.48米。价值:《韩熙载夜宴图》出自五代顾闳中,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描绘南唐大臣韩熙载因政治失意而与阁僚、歌伎放纵声色之事,对后世人物绘画影响极大。唐寅临摹此图,在背景中作了改动,使人物形象更显浓艳华丽,观者能通过韩熙载的眼神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 6 青铜三羊尊 年代:商。外观:通高42.8厘米,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价值:出土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该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1 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7 何朝宗制观音像 年代:明。外观:高19.1厘米,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价值: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该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有随风飘拂之感。 8 江竹筠烈士遗书 年代:1949年8月。外观: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字体娟秀。价值:写此书时,江姐爱人彭咏梧已牺牲,而她也在3个月后就义。她对儿子彭云写道:“云儿,盼教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孩子,决不要娇养,粗茶淡饭足矣!”信中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 9 青铜虎钮錞于 年代:战国晚期。外观:高68厘米,重30公斤。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价值:1989年夏,该淳于在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錞于是古代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该虎钮錞于有“錞于王”之誉。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10 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年代:东汉。外观:灰色细砂岩碑体高1.7米,宽近1米,除中间一道接缝外,其余均保存完好。碑额正中雕有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上367字隶书碑文清晰可辨。价值:去年在云阳旧县坪遗址中发现。碑文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35658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