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西南行(三)细看三峡博物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早上起来,在宾馆餐厅里吃早餐,一边看电视,这一看就是近一个小时,都是地震相关新闻,总想知道得更多些,也总想看到更多的现场真实镜头。 上午又去三峡博物馆,再次领票进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创建的西南博物院,现在的博物馆是重庆直辖后新建,五层,建筑面积共四万二千多平方米,它既是长江三峡的专题性博物馆,又是历史艺术类的综合性博物馆,于2021年建成对外开放。 博物馆内现有《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四个基本陈列,和《历代书画》、《历代瓷器》、《历代钱币》、《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民俗风情》、《李初梨捐献文物》六个专题陈列,我主要看了前三个基本陈列,其他的都是简单扫描一走而过。 在《壮丽三峡》展览里看到了秦良玉的头盔、腰刀、战袍等实物,驻足良久,将介绍文字全部看了一遍。 秦良玉,明末重庆忠县人,嫁与石柱县宣抚使土司马千乘,协助丈夫建立一支“白杆兵”,帮着治军练兵,使之“戎伍肃然”。丈夫死后,秦良玉袭任宣抚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响应诏令率兵远赴辽东战场,先后在浑河和山海关与清军血战,兄死弟伤,儿子眼睛中箭,拔箭继续大战,立下赫赫战功,熹宗赐秦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之后秦良玉回川平定松潘叛乱,1630年再度应诏驰援京师勤王,在保卫大凌河筑城之战中再建首功,1634年回川打败张献忠。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侵,秦良玉以73岁高龄毅然接受在福建的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隆武政权赐封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以及“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1648年,在西南的南明永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秦良玉瞿然而起,拜伏受诏。可惜几日后,秦良玉因病重抱恨而终,时为75岁。 秦良玉的战袍为黄绸绣花龙凤袍,精美漂亮,这是崇祯皇帝御赐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服装上的火凤凰图案就是出自这件龙凤袍上的凤凰纹饰,秦良玉的15代孙女经选拔成为一名火炬手。)实战战袍则是素色,上有护心铜镜,内夹袄上有胸腰铜围边。头盔是铁质加铜饰,高高尖顶,镶着一颗长长大大的红宝石,两根长羽毛斜插于后,威武美气。头盔两边和后面连着护耳和后护颈。旁边还展示着朝笏和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大印,这是秦良玉的官印。 秦良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凭战功封侯、单独载入正史的女将军,了不得呵。看完简介,再看崇祯皇帝为表彰秦良玉写的四首赞诗:“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露宿风餐誓不辞,呕将心血代胭脂。北来高唱勤王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康熙、乾隆的诗看过很多了,崇祯的诗见得少,不错,挺有情味。 秦良玉的墓在石柱县,建于1648年,文革中被毁,1987年重修。 往前走,又看到了明玉珍的介绍。 明玉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先参加徐寿辉的红巾军任元帅。在西征攻占川蜀时,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自称陇蜀王,之后于1363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国,大夏国疆域涵盖现在的渝、川东川北、陕南、鄂西、黔北。重庆之所以号称三都之地,其中之一都即是指的大夏国。不过明玉珍只当了三年皇帝,即英年病逝。其子继位,五年后大夏国亡于明。 展厅里有明玉珍的赤黄缎绣衮龙袍,这是从明玉珍墓中出土的零乱黄缎碎片中,拼合修复成的,还展示着大夏国的官印。明玉珍的陵墓在重庆江北区,史称睿陵。 在《壮丽三峡》展厅里还看到了“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原物,此摩崖原位于瞿塘峡奉节夔门南岸峭壁上,是当地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刻,宽7.2米,高4.1米,阴刻行书949字,字径为10至13厘米,总面积为29.52平方米,与泰山之巅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差不多大小。摩崖的内容是赞美南宋高宗赵构让位孝宗赵昚的颂文,由南宋书法家赵公硕书,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这是瞿塘峡众多摩崖石刻中唯一搬迁至此博物馆的石刻,是被切割成八块运来的。而闻名于世的涪陵白鹤梁古代枯水水文题刻,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石刻古迹先人遗痕,都葬入长江水下了。 走出三峡博物馆,去解放碑附近转转看看。看到了一片空空平台,这里原有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文庙魁星阁,为八角飞檐三层斗拱楼阁,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该阁为危险建筑而被拆除。可见,全国范围内大量拆除古建筑是五十年代就开始了的,文革头几年则是毁坏的高峰期。 重庆确实热,连日都30度以上,当地人说五月上旬就开始热了。不愧为火炉,和广州、南宁一个样了。 街头随处可见黄桷树,粗壮茂盛,老大一片树冠,遮阳不错,对于重庆来说太需要了,而且此树生存能力强,根系发达,连山崖岩石缝隙里都长着一棵又一棵。重庆人是该感谢它,难怪定它为市树。 街头还时见“棒棒军”,多是身材不壮实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倒稀少了,预示它迟早终会消失在历史进程中。那些“棒棒”都是粗竹或圆棍,而非扁担,这么圆圆滑滑的扛在肩上吃得住劲?该不如扁的舒服吧? 回到上清寺在一家茶餐厅吃了点东西,一直空空的没人,直到两点三点才一拨一拨的来了些人,都是来打麻将的,重庆人自己说,这里打麻将也成风,只不过没有形成成都那样公共场所里成片的大气候。 该走了,半年前刚来过嘛。两天里各处走走看看,听听问问,这次地震对于重庆市区没造成什么影响。像重庆这样一座山城,这么多建在高坡处和低凹处的垂直高楼,我上次来时就曾担心万一碰上地震会怎么样?幸好这次离得还有点距离。 回宾馆拿了包,来到汽车站,买了4点50的车去大足。50元,48元票价加2元保险,两张纸订在一起,问也没问就强迫你买了。 车离重庆,在大路上几次看到一辆辆一队队的救灾物资运送车。成都往北去灾区那边的公路早已封锁,一般车和人是不让随便去的。昨天就听人说有几人自发地买来许多赈灾急需物资,装了车就上路了,却被半路拦下,他们只得把车上物资搬上部队的车,自己空车返回重庆。 在上海时,那两天只要一开电视就看地震新闻,来到重庆,身临了离灾区不远之地,环境气氛显然大不同了,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时不时就有地震的相关消息,心情也就随之不时被震一下别一下。公交车上移动电视里一直播放着电视实况,乘了几次车回回如此,乘客们都凝神看着,没有了往日的嘈杂声嘻笑声。在餐厅里吃饭,早餐午餐晚餐,电视里也都是地震专题节目,报纸更是几大版十几版的专题报道,照片也很多。与重庆人交谈,或听他们的聊天,一说就说到地震事,都是无尽的一声声哀叹。以往重庆成都间一直在激烈竞争,什么都明争暗斗较着劲,从民风到地方特色,从性格到历史文化,从川菜的归属到谁的美女更美,相互比着互不相让,也就是要争西南地区谁为大、谁称雄、谁坐第一把交椅,有时民间和媒体上的较劲更让旁人看着都好笑。但这次不一样了,重庆电视上报纸上全是“川渝兄弟,亲如一家”、“川渝本是一家人”、“川渝一家亲”、“重庆是抗震救灾的大后方”等标语。其实川渝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亲情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嘛。 车出重庆后先走了半程多的高速,在永川下高速转而向北去。途经龙水镇,下去几人,这里已成很大一个五金市场,写着龙水五金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6e5e5c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