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烦恼 曹操自从斩黄巾以来,身经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建立了赫赫战功,之后他更“挟天子以令诸侯”,把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也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皇帝名存实亡。 按理说,曹操应该没有什么烦恼了吧,可是不然。 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原因,虽然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是实际权力的操纵者,但是周围还有许许多多虎视眈眈的野心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蠢蠢欲动,伺机而动,意图谋取国家权力取而代之。所以他得时常提防别人的动静,否则自己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这就有了他上演的梦中杀死近侍的故事。他遇见了刘备,他知道刘备日后会成为他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都是英雄惜英雄惹的祸,曹操没有杀死刘备,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诸葛亮恐怕就不会出现,也不会这样名声在外了吧。正是因为曹操的存在,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他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功不可没的功绩。如果没有他,当时的中国就会分裂为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这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目睹东汉末年宦官参政议政乱政的惨象,自他主政以后,严格禁止宦官参政议政,因为他看到宦官参政议政的弊端,也不愿意看到宦官在皇帝王爷妃子王子公主们面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模样,也不愿意听见他们没有卵蛋男不男女不女的阴阳怪气的声音,他认为宦官只要服侍好主子们就行了,其余的事情不得插手,否则定要严惩不殆。如果秦始皇当年能够有曹操的这般高瞻远瞩,就不会让赵高杀死自己的儿子二世皇帝胡亥,断送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大秦王朝,断送自己二世三世千万世的梦想。 另一个方面则是来自于家庭的困扰。曹操当上魏王后,他的几个嫡子就为继承王位的事情弄得明争暗斗不可开交。虽然他最疼爱曹植,曹植也确实极其聪明,但是因为杨修的聪颖过度,屡屡猜中曹操的心思,致使曹操不喜欢曹植,迁怒于杨修。后来杨修更在军旅之中点明曹操鸡肋的含义,道出曹操军队进退两难的困境,曹操就借此机会斩杀杨修,除去心腹大患;然后再徐徐撤军,虽然事情的发展如杨修的意料之中,但是曹操就是不大喜欢比自己聪明太多的人,特别是不留情面的给自己出丑的人;杨修就是这种人,其实害死杨修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杨修自己,因为他不懂的官场之道,当官的大多数都喜欢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甜言蜜语的人,试想你的手下的聪明超过了你,你不担心他会取代你吗?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杨修除了跟曹操作难外,还跟曹操的妻妾们过不去。曹操的一个爱妾的弟弟本无什么本事,但是也想弄个官员来当当,就在妹妹的跟前诉苦,这个小妾则在不停的吹枕边风,曹操听得多了也就腻了,只好顺从她的意思,可是她的这个弟弟是在没有什么出众的本领,带军打仗当然不行了,军国大事怎么能够交到这样的人手中,干脆让他去教育部吧,当个官过过瘾,即使管理不好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利力。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不久,他就要求文人骚客踊跃捐款,说什么为朝廷贡献微薄之力,每人至少白银5两以上,上不封顶。许多文人骚客当时的俸禄是很低的,他们连生活都成问题,还要让他们捐款,而且不是自愿的,是强制性的,捐也得捐,不捐也得捐。所以杨修按耐不住了,他连夜写了一篇言辞犀利的文章,振振有词的批驳这种荒唐的行为,得到了许多朋友和文人的拥护,他们纷纷集中在一起声讨这种强加于人的捐款,致使这个计划夭折;捐款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出发点不对,这个新官员的目的不是为国家朝廷着想,而是为了中饱私囊,他的阴谋没有得逞,就又跑到他的妹妹那里哭哭啼啼的告状,这个小妾又在曹操的耳边吹枕边风,曹操就更加痛恨杨修了,最后不得不找个借口杀死他。 曹操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我们现在对他的历史的公正的评价,但在当时他自己并不放心,所以吩咐后继者在自己逝世后要设立疑塚七十二处,以防后人掘墓鞭尸泄愤,历史上的人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玩弄,他们认为曹操不是英雄,是枭雄,是奸贼,他不应该挟持皇帝,他不应该当王。 曹操坚信以后的某一天,人们一定会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历史会还他一个清白的,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a518e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