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主题教育不能仅仅止于踏青扫墓祭英魂 作者:张家海 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8年第03期 记得去年清明节那天,我有一名同事在QQ群里吐槽:从一大早就开始收到学生们的祝福——“老师,清明节快乐!”,还一波又一波,一副停不下来的样子。同事说:“清明节是祭奠亡人的,我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快乐?”大家只好安慰他,劝他别跟这些学生计较。 清明节祭奠先祖先贤,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是,清明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活人要祭奠逝去的亲人?清明节真的只能“悲哀”不能“快乐”吗?很显然,我们对清明节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答案自然是教育,尤其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清明节存在只管“做什么”而不管“为什么”的问题,使相关活动流于形式,不但未能与社会教育产生互动,更未能使新一代接受应有的节日教育。 纵观不足,做好“变”字文章应是学校组织清明节活动的方向。 首先,要转换观念。虽然新课改已推行了几轮,但是一些校长仍未能回归教育本真,更丧失了探索的担当和勇气。他们往往以为学校能组织的清明节活动就是祭奠烈士,即带领师生到烈士陵园默哀三分钟,敬献几个花圈,再呼吁全员缅怀、学习。实际上,这样的安排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作为一校之长,应站在“为学校生长,为了学生生长,为教师生长”的高度,提前做好思想大动员,不仅让广大师生深入认识清明节习俗及其由来,更引领教师团队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与学校课程、课堂实现无缝对接。 其次,要优化内容。除了祭奠烈士之外,有的学校还布置学生上网查询清明节资料,组织清明节主题征文活动等。内容上,这确实充实了不少,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若从七年级到八年级再到九年级都被要求参与,自然觉得枯燥乏味,难免出现消极应付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能力等,有针对性地优化清明节教育内容。 就我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学校组织清明节活动时就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动起来,如安排踏青、植树、节气观察、社会调查、参观纪念馆或博物馆等户外活动;九年级学生则好静、自控力强,学业负担却相对较重,学校不妨给他们布置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征文、辩论、手抄报、古诗文朗诵比赛等室内活动。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它既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糅合在一起,又贴合春天正处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节气特征。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b47428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