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孟子很注重君子修身,并把修身看作是教一项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其方法则由外制而内敛,由义士,而为君子,而为圣人。孟子主张性善说,故其教育思想,皆以性善为出发点,必须存性扩性,保存善端,顺乎自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修身的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是平天下的手段和途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所以孟子认为,修身的关键在于保存和扩充一个人本性所有的善端,而不致使它为外物引诱而丧失掉。由此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性”修身方法:一是不为外界物欲引诱而“放其心”,二是进行内心的修炼,即孟子所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认为,人心本有善端的丧失,全在于外界物欲的引诱,所以存心养性首先从减少物欲,节制欲望开始,但寡欲并不等于禁欲或绝欲,意在合理节制欲望,以保证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合理的正当的物质欲望,孟子从来都是予以肯定,并认为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养成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另一个方法呢,是寡欲。清心寡欲,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孟子既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的表现却有不善的一面,他期以人们保存固有的善心,不至沦於禽兽、小人;进而发扬善心,成為君子、大丈夫。所以他的教育内涵,着重存养省察,以维善心。 养心是主体自身自我修养,反省内求的过程。不是向外追求,也不必向外 追求。 2孟子所谓的“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志向,如·········另一种是意志,如·········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持志养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指的是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气”是指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后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气”与“志”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在孟子看来,人只有做到明道不移,集义(行每一件当为之事)既久,浩然之气就会应然而生,所以孟子自称“吾善养浩然之气”,可见人的精神世界是“养”出来的。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人格理想中所具有的一种信念和意志互相融合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境界。想要达到“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必须通过人心的修养。具体来说要达到以下几点: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他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和被选拔出来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一个人错误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孟子这段话是十分深刻的,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所以,我们不可妄自菲薄,而必须有坚强奋发之信心,从事进修向上,深造以道,发挥自反之精神,扩充自得之功用。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他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自身之内。这就是说,他重视学生自得,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用起来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 君子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深造,即是要求能自觉地得知识。自觉地得到知识,即是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如此知识就能积蓄得狠深,而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去求知识。换言之,君子為学,当以一定之方法,深入於所学,而有独特之心得,有所领会。 為学之道,必须多读多看,详究其学理。多读多看是广博,究学理是深入,必须广博而水深入,才能融会贯通,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地步。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 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ea9d3316fc700aba68fc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