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年味散文随笔 自己愈发年长,怀念小时候的年味愈浓。 改革开放的春风,仿佛给每个人注入“鸡血”般,迸发出勃勃生机,包括那时候的孩子,有幸我是在那个时候懂事并对年味有记忆的孩子。我们家居住在县城的西门街,离那个繁华喧嚣的中山街、南门桥步行不超过10分钟路程,小小的县城今天看来都是邻居了。 我记忆中的年是从我家楼梯下的简易储物间开始的。由于父亲的职业关系,入冬的腊月开始,我家地上就有一袋袋的信丰萝卜、荸荠、红头大蒜、圆圆满满的包菜,就像在家开个菜铺了;接着一袋袋生的红瓜子、红衣花生、葵花籽,往铁皮桶里塞,生怕老鼠来偷吃。母亲,是一位会持家又能干的妈妈。腊月十五以后,我们也放了寒假,妈妈就开始置办孩子们的新衣服,到裁缝师傅小店给每个孩子量身、选布,直到满意。接着就是安排炸豆腐、做豆腐渣、炸炒果子、炒炒米糖、蒸鱼丝(假燕),这些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印象深刻的是我上初一的那年寒假,妈妈在炒炒米,就是用一种叫大禾米,用我们客家传统的沙,炒置而成,而后用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炒米糖。同学玉珍,叫我去看电影,一边是妈妈需要我帮忙数炒炒米 第 1 页 共 3 页 (多少量筒一格),一边是与同学约好电影院等,贪玩的心早已忘却眼前的事,忐忑不安的数着,向母亲告知要上厕所,一溜烟就跑了。清楚记得看的电影《红高粱》。回来很是不安。看着还是忙前忙后的妈妈,忍不住帮妈妈做完剩下的炒米糖。蒸鱼丝,是妈妈的拿手菜,用草鱼下到鱼肉,手工剁碎,和上魔芋粉(一定比例),擀成锅盖大小,上锅蒸,熟了晾干,卷成条,切丝,晾干就成了。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下了鱼肉的鱼骨头,妈妈会放到大锅熬,加上姜、蒜,做成一道俗称“鱼冻”的菜,在寒冷的冬天,一边火锅,一边鱼冻,那是一种美仑美幻的美食境界。一天天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年货,期间,父亲就会利用他空闲时间炒制花生、瓜子、葵花籽,也是让我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很快就到了大年三十,俗称除夕,母亲早早起床准备,杀鸡、斩鱼等等年夜饭各种食材,我们就听从母亲安排,洗菜(洗好几天的)、洗碗、切菜,父亲回来了就准备贴对联的浆糊,一家老小都有自己的事忙着,很快一桌丰盛的菜肴就让我们直流口水。 母亲信佛,也是客家人的习俗,除夕晚饭后就要洗净家什,最后一道美食是洗净家什后做的,韭菜米果俗称韭菜粄,都是母亲在主持,我们就是按照母亲的吩咐,极力做好帮手:剁素陷(包菜、萝卜、香菇)、做粄胚子、包粄,或蒸或炸的 第 2 页 共 3 页 吃。到晚饭后,洗好澡,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做粄,一直到春晚结束,粄也做好了,一年的美食,岁也就算结束了。零点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也是彼起此伏,父亲送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崭新的五毛或一元,开开心心的叠好,放在新衣服的口袋,睡前还不忘抓上一把香香脆脆的葵花籽放口袋。(第二天一起来口袋几个小洞洞)在睡梦中的我们总是被迎新年的爆竹声吵醒。母亲,早已用腐竹、香菇、黄花菜素炒敬奉各路大神,再有这些素食材料煮粉或面,蒸好前晚做好韭菜粄,美好一年的早餐就是这样开始的。 今天,还是很怀念正月初一的素食早餐。这一天,不管怎样睡怎么吃,大人们都是乐呵呵的,睡醒了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口袋塞满各种吃的,就出门去了,或结伴无围塔或姐妹几个游龙泉湖,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的吃酸萝卜、捉迷藏。而后给亲人们拜年,随母亲去佛堂拜佛等等。 小时候的年就这样让我们回味,时光流逝,年也年年过,却发现生活越来越简单,形式越来越多,味道却是越来越淡了。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1117ed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