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城市,摩登时代 ---------读《上海摩登》有感 摘要:三十年代是关于上海“现代性”的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外滩上中西荟萃的建筑、租界里豪华的百货大楼,还有休闲的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拼贴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西洋化的上海全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个当时世界第五大都市的繁华。 关键词:上海 摩登 建筑 小资 正文: 上海,是一座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个性,充满着魅力与神奇的城市。多少年来,许多人为上海着迷,为上海的文化、上海的繁华而着迷。也有许多学者将上海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课余之时,我翻开李欧梵先生所著的《上海摩登》,从他的笔下,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上海这座城的文化。 《上海摩登》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讲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为主的都市文学,具体分析施蛰存、刘呐鸥、穆世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的文学书写,及此种书写与上海摩登的关系,泾渭分明而又溶为一体。 第三部分则重新思考30、40年代的上海世界主义和香港对老上海的怀旧以及80年代后都市上海的重建。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暮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NEON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合青磷似的绿光:LIGHT,HEAT,POWER!” 文章引用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作为开头,我们可以从中一探摩登上海的风貌。 上海,对于许多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来说,似乎就是“摩登”的代名词。在李欧梵的这本书里,他用外滩上中西荟萃的建筑、租界里豪华的百货大楼,还有休闲的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拼贴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西洋化的上海全景,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个当时世界第五大都市的繁华。接着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又引申到了文化意义上的现代性——上海作家们的“亭子间”生活、充满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间、代表上海特色的杂志、电影和小说,在文化层面上重构了一个摩登的上海。 先撇开李欧梵先生在后面所提到的 “中国世界主义”,仅就从李欧梵笔下所描写的上海景象,我们便可以看出上海在那个时代,便是众多城市中的摩登者。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能够让人沉醉的城市。当外国人意识到靠种族隔离式的“华洋分居”不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后,上海人开始被允许在租界里居住,而上海人接触到了现代化的市政管理模式后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好感,这就促进了在上海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融合使得上海的经济文化逐渐繁荣,造就了那个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大都市。 三十年代是关于上海“现代性”的年代,新感觉派小说,所谓的小资,我想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生姿态的。因为那些公共空间的出现,可以闲来无事喝喝咖啡,看看电影,赛赛马……时间突然间变得轻盈和温柔起来,似乎是水灵灵的可以掐得着。 除了这些小资情调,能够体现上海摩登的另一大特征应当数上海的建筑了。书中提到:“ 摩天大楼被看成是最厉害的观景品,然而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美学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因为中国的建筑想来不追求高度。尤其是作为日常居住的房屋。于是,这些摩天大楼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经典的是一幅《天堂与地狱》的漫画,漫画画了一幅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两个乡巴佬在国际酒店前交谈,其中一个乡巴佬问到这么高的楼是给谁住的,另一个便回答说:“这个你都不知道,这是给黄浦江涨潮的时候准备的。” 可见,当时全中国也只有上海的片区出现了与人们印象中不同建筑的摩天大楼。而这正是显示出它带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东方特色。也是代表了现代的摩登。使得上海本地人以及来到上海观赏的外地人对这些特征赞叹不已。许多学者作家也将这些特征景色加入到自己的笔下。与此相类似的,有百货大楼等等著名的地方,都显示出这是一个摩登的城市,这是一个摩登时代的象征。也让得当时的上海人们着实享受到了不出国外就能够享受到摩登城市带来的魅力。 事实上的时代是不是可以如此悠闲,暂且可以不论。那一个老上海为我们现在带来了多少可资谈说的材料。 在书中,作者提到旧时上海男人的风情与浪漫,其中有一段写到,上海男人遇上自己钟意的女子,就问她要一块做旗袍剩下的布料,定制成领带,出双入对时,围着这款领带。 这就是上海的风情、上海的味道,这就是一座摩登的上海。很多人宁可吃糠咽菜也要留下来生活的都市情节,无非就是从这些细节里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2f0437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