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这是杨沫写的第一部小说《青春之歌》的经典语录。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_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_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欣赏完了这部作品后,我感触颇多,在当时这种社会环境下,进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争之中的热情应该值得现代这社会中的青年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 近期,我读了杨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颇有感触,随笔记录下来。《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克制不住地欣赏她,喜欢她,甚至崇敬她。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道静生活中的一息息波澜在我的心中翻滚着,久久不能平息。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道静不知不觉中代替了新月在我心中的位置。她不像新月那样宁静温婉,但确在无形中,将那个几乎完美的姑娘“比”下去了„„ 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的热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就是这种力量和勇气,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形象,而不只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子。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相比之下,——用个苛刻些的词——新月显得“狭隘”了。我不否认新月有强烈的事业心,但她只是凭着对心爱职业的向往而奋斗,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她的生活始终被各种琐碎的情感笼罩着,从来没有开阔自己的生命,最终还以热爱生活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病态美离开人世„„而道静不在腐化中沉沦,将一腔热血泼洒在革命的战线上„„尽管在故事的结尾,她在游行中身负重伤,生死未卜,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光辉的,美丽的,因为她是为真理奋斗的先驱而不是生活的牺牲品。 《青春之歌》有一种很激奋人心的力量,我想,或许是由于它没有将生命的意义超脱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没有将人物小小的情感世界丰富到对生活、对人类的博爱。生命的意义何在?各人的价值观不同,答案自会有差异。但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总该对真理存在一种执着和热情,即便是没有保尔“为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的境界,甚至没有道静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至少,我们该学会欣赏生活,把自己生命的主旋律定格于健康向上,这样才能不为琐事所困扰! 再说到回忆,虽然如今我们中国的子民们都生活在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的社会里,但我们还是要回忆,因为我们的这一切都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给我们留下来的,所以我们今天的这一切要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革命前辈,所以们也应该回忆革命先驱们浴血奋斗的往事。 那些往事就是一种革命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气魄,是一种为民族振兴、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伟大的终极理念。 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培育、积累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我们党总的政治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但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任务和目标又不尽相同。延安时期,我们党的政治方向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这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引领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也是当时全国千万热血青年积极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救国洪流的原因所在。1938年1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题词中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提出并形成的。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原则。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清理包括共产国际一些不符合中国发展情况的思想,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在延安整风中确立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毛泽东1941年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2年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开展了整风运动。我们党首先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彻底揭露了党内“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路线的假马克思主义实质,批判其长期奉行的唯心主义思想根源,批判当时在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从而解放思想,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精神。邓小平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延安精神的实质核心。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所熔铸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精英,特别是从领袖到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见公仆不见官”,使延安时期成为我党历史上党风、政风最好的“黄金时期”。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确定下来,使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培养教育干部的根本指导思想。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是我们党在艰苦岁月里,同国内外强大敌人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一种精神力量的总集汇。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撰写《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概念。1938年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讲道:“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并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紧密联系、不能脱离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的传家宝。 延安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在新时期又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创新现代社会主义大学理念,建设地方一流大学,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大学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现代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大学理念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到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从“理念”切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追求。我们认为,大学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一般观念体系,而大学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则是先进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1940年致时任北大校长的信中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人不可一日无魂,大学亦不可一时无精神。尤为重要的是,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更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我校近几年来推行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的实践中,在创新大学理念、确立大学培养目标中,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特别重要。延安精神既是一种历史精神,又是一种时代精神,本身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a17c610b1c59eef8c7b4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