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最早的文学文本,现在所说的荷马史诗指的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两部史诗都描写与特洛伊战争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但是《伊利亚特》反映的是特洛伊战争本身,而《奥德赛》反映的是征战特洛伊的英雄俄底修斯在战争过后的回国遭遇,同时又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叙述把史诗同特洛伊战争连接在一起。 人物形象:荷马史诗中的形象大致可分为英雄,天神,妇女,奴隶,魔怪五类。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英雄形象。《伊利亚特》中的主要人物阿喀琉斯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他的性格特征是勇武,暴躁,易怒。作为原始时代的英雄,他有雄健的体魄,高强的武艺,是希腊联军中最勇敢的大将。他直爽,粗犷,锋芒外落,嫉恶如仇,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对特洛伊人痛下杀手。他敢于反抗强暴,不畏强权,公开怒责阿伽门农的私心。他富于正义感,爱好荣誉,忠于朋友,为朋友报仇雪恨。他还表现出残酷无情和善良同情的双重特点。赫克托耳是集体主义英雄的典型。他对自己的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集体利益有着高度额责任感。虽然他预感到自己的不幸,但是为了整个部落的利益,为了全城人得生死存亡,他毅然出战,不畏牺牲,直到战死。他的死是一种惨烈悲壮的死,是为特洛伊人作出的牺牲。在荷马史诗中,他是一个富有悲剧性的英雄。俄底修斯是荷马史诗中的智者形象,其主要特征是机智和刚毅。他身上除了氏族社会贵族英雄的特征之外,也表现出早期奴隶主的特征:为人狡诈,心胸狭窄,残酷凶狠,私心疑心重。安德洛玛刻是荷马史诗中最为杰出的女性形象。 神曲的思想内容:在这部用意大利语写成的长篇叙事诗中,但丁在诗中以亲身经历的形式描绘了梦幻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但丁把现实历史和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把它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并站在新旧交替时代的高度,点评今古,议论纵横,以诗的语言和诗的意蕴描绘了一幅博大精深的时代生活剖面图。《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三十三歌,加上作为全书第一歌的序幕,共一百歌。作品这种结构来自一个“三位一体”的神学概念,使作品从形式上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力量,预示着作品严肃重大的主题。《神曲》在人类精神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中世纪的神的时代与文艺复兴的“大写的人”的时代的转折点上,为人类提出了一个伟大思想者的形象。 艺术特色:1.表现为它的博大精深,它用诗的语言与形象将古希腊至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文化融汇成一个艺术整体,其蕴含内容之丰富,用典之巧妙使作品本身达到一种被拒读的程度。2.创造了富于大胆的想象与巧妙联想的形象。诗人创造形象的方式有两种:借用与独创。作品大量借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形象并赋之以新的意义。3.采用梦幻与隐喻。但丁采用了中世纪常见的梦幻手法,通过梦境使得自己能够和古今各种人物沟通,进行直接对话,这样便产生了超出现实主义手法的现实主义效果。《神曲》中的种种隐喻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背景不同,常常感到晦涩难懂,这正是梦幻与隐喻构成的神秘朦胧的艺术特色。4.巧妙而严整的艺术结构。暗合基督教神学中的三位一体的观念,在艺术上使得整个作品显得匀称工整。6.语言在修辞上使用了大量的委婉手法,使形象更为丰富。且多用俗语写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1.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如《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还描写了人民群众的疾苦,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辛辣的笔触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腐朽黑暗。2.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勇敢,智慧和斗争精神。如《渔翁的故事》,渔翁用智慧战胜了魔鬼。从不同侧面赞美正义和光明,抨击邪恶和黑暗,劝人向善,给人以有益的启发。3.想,反映了他们对美满爱情婚姻追表现了阿拉伯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求。出现了大量讴歌纯真爱情的故事,对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如《乌木马的故事》中一对恋人为谋求爱情幸福历经千辛万苦而终于结为良缘,情节十分动人。4.反映了新兴商人航海经商,追求财富的冒险奇遇。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商业贸易的繁荣情况。5.不足点有宣扬宗教偏见和宿命论观点,鄙视妇女,丑化奴隶等,是我们应当分析批判的。 艺术特点:1.想象丰富奇特,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许多作品具有幻化离奇的神话特质,灵活自如地运用了近乎荒诞的夸张手法,体现出引人入胜的感染力。如来去自如的飞毯,飞床等,这些神妙的想象生动地表现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战胜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2.结构精妙奇巧,情节曲折离奇。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框形结构方式,以山鲁佐德讲故事为线索,环环相扣地把数百个大小不同的故事镶嵌在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中。情节发展一般不收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或天上或地上。许多故事讲幻想,巧合与现实描写紧密联系,虽光怪陆离又不违反生活逻辑,使读者在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中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3.人物鲜明生动,语言丰富优美。常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展示人物性格,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反差中体现人民的爱憎愿望和祈求。4.语言上,具有人民口头语言的显著特点:通俗流畅,生动活泼,丰富优美,并时常运用讽刺幽默,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段。另外在故事的散文叙述中不时插入一些押韵的诗歌谚语寓言和警句,使作品形式更趋活泼,故事内容愈加充实。5.不足有:有的故事结构松散,情节雷同,故事之间的过渡过于机械呆板等。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堂是个鲜明生动而又复杂矛盾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可敬可爱而又可笑可悲的人物身上,同时存在善良正直,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嫉恶如仇但又脱离实际,主观武断,迂腐顽固,不自量力的双重性格。1.代,偏要恢复早已过时的骑士道,并堂生活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时用它来改造黑暗社会,这就使他成了一个极富喜剧性格的滑稽角色。作者通过一系列构思巧妙的故事情节突出了堂身上幻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及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颇有相似之处。2.堂的游侠行为是可笑的,但那荒唐的行为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他出门冒险的目的是要除暴安良,建立理想社会。他的理想社会就是他所向往的黄金时代,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堂餐风宿露,不畏艰险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这个意义讲,堂是个不折不扣的斗士。3.堂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通晓数国文字,精通古今文化,能言善辩。遗憾的是他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全都来自荒唐可笑的骑士小说,建立在维护封建秩序的骑士精神之上。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哈是文艺复兴末期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1.他出身王室,多才多艺,正如奥菲利亚所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由于一直在德国的人文主义中心读书,使他对世界,人生,爱情和友谊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在他眼中,世界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帐幕”,“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而他的父亲正是这人类最完美的代表,母亲则如圣母般纯洁美丽,他们恩爱相处体现着人间理想与爱的结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最和谐美好的关系。那时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个“快乐的王子”。2.然而现实向哈展示的完全是另一副面孔:英明的父王突然死去,卑劣的叔叔篡夺了王位,母后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改嫁奸王。残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的理想与信仰,使他从一个“快乐的王子”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过去看起来无限美好的世界和人,一夜之间都变得丑陋无比。和谐的世界如今“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美好的天地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哈愈正视现实,看到的罪恶就愈多;观察得愈深刻,痛苦就愈大。他所能见到的只是邪恶与背叛,哪里有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正义与真诚呢?在他看来,理想与现实完全相背,以至于对理想本身都发生了怀疑,所以在精神上陷入了忧郁状态。正是这种精神危机导致了哈行动上的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3.哈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室真是全面的,对现象背后的思考也是深刻有力的。但是,父亲交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事行动,而在这个问题上,哈却时时迟疑,一再拖延。哈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既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因为对犹豫之因的解释的众说纷纭,使这一形象带上了无穷的艺术魅力。①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哈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的原因造成的。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也就是整个剧情的发展赋予这一形象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含义。②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角度看,这是因为“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把自己和叔父视为同道,认为他做了自己内心要做而坐不到的事情。这种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哈陷入无力采取行动的状态。这同时也可解释贯穿全剧的哈的又一个谜,即他对所有女人,尤其是恋人奥菲利亚的厌恶。因为这是恋母情结造成的神经抑制所致。③从哲学角度看,哈的犹豫也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更是因为他进行着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残酷的现实使哈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4.哈对于人的这种认识,尽管带有偏激和悲观主义色彩,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存在本身。于是哈开始了他的生存还是毁灭,生命的意义,实施理想的道路以及宿命的力量等哲学性探讨。这些探讨贯穿他整个的复仇过程中,成为挥抹不去的思绪和顾虑缠绕着他,造成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延宕。哈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的思想,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 达尔杜弗的象形及其意义:莫里哀《伪君子》的主人公。是宗教伪善者的艺术典型。他以假虔诚为手段,破坏别人家庭,掠夺别人财产,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对待世俗享乐,他从不放弃机会;对待金钱,他装作毫不在意;对待友谊,玩尽了两面手段。莫里哀层层深入地剥下达尔杜弗的虚伪画皮,不仅使之集中表现了17世纪法国天主教会和贵族社会所特有的伪善,而且充分揭发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达尔杜弗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在欧洲国家是伪君子的代名词。 《天路历程》的寓意:1.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性,和布道讲稿性质相近,小说描述基督教从皈依到圣化的历程,成功地再现了《圣经》的精神实质,充满宗教热情。被称为“基督教信仰的集中体现”。2.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神秘性较少,作品将幻想和写实紧密结合,以梦境游历来讽刺现实,在揭示宗教主题的同时,用现实主义方法精细描绘了在前往天国之路上碰见的人,发生的事,从而折射出那个社会动荡,宗教反抗遭到镇压的时代,反映了复辟时期的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端。3.广泛运用象征手法,主题情节,行为场景和人名地名都有丰富的象征含义。从整体框架而言,基督教的天路历程绝不仅停留在宗教信仰层面,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路历程,小说用象征手法反映了人类对真理和美好未来的追寻和人所经历的从善斗恶的精神历程,具有普遍性的寓意。 《忏悔录》:1.是卢梭因《爱弥儿》出版而逃亡之后断断续续写成的个人传记,写作时间接近八年,记录了他艰难坎坷而又激情战斗的一生。卢梭有勇气在自传中自我揭发,自我批判,把“我”。当做一个有真正缺点的人来描写。2.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洞察。卢梭满带敬佩之情,描写了他所遇到的各色平民,赞颂他们忠厚善良,互相关怀,富有才干。3.传达了卢梭坚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书中,卢梭大力鼓吹个人意识,大力推崇个人情感,把个性解放及意志自由看做至高无上的追求。4.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是欧洲传记文学的高峰。作品详细描述了作者本人的学习过程和精神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身处逆境却积极向上的灵魂。 《新爱洛伊斯》:书信体小说。 是一部凄婉动人的时代悲剧,作者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歌颂了圣。普乐与尤丽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世俗幸福的戕害,发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愤怒呼声。这部小说的思想价值在于,它是卢梭对法国社会深入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反封建精神。小说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情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自然法则与封建道德的矛盾问题。同时,卢梭对男女主人公身上坚忍的道德自制和理性力量给予充分肯定,赞颂他们表现出的纯洁品行与高尚伦理,与骄奢淫逸,丧廉寡耻的贵族上流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既是上升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又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1.作为资产阶级的艺术形象,他概括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数百年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他们推崇的开明君主的特征,概括了他们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发展史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资产者所特有的冷酷自私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局限性。他对于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贯穿着积极的辩证的精神。他的思想和行动都紧贴着现实,立足于对它的认识和探索,立足于实践创造。2.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和恶的矛盾统一体。在他身上,存在着灵与肉的矛盾,魔鬼正是利用他性格中“沉溺于迷离的爱欲”的一面,引诱他堕落,使他屡犯错误,屡陷迷津。浮形象尤其突出了人类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历史作用,浮及其结局表明了人类的光明前途。总之,在人类形象象征的浮士德身上,闪耀着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人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多彩的哲理光辉。魔鬼靡非斯特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是一个极具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独特艺术形象。他并不是那种狰狞可怖,吸血掏心的魔鬼,而是魔怪与人性奇妙混合的复合体。他以多变的外貌和身份出现在诗句中,但他从始至终都突出地表现了奸诈狡猾,冷酷无情,玩世不恭,淫邪下流等性格特征。因此,1.靡首先是恶和否定精神的代表,他是现实生活中一切邪恶势力的化身,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阴谋家的典型代表。2.他也是一个极富辩证品质的人物形象。他那种虚无主义的彻底否定和幸灾乐祸,冷漠无情的讽刺嘲笑,也包含着社会罪恶的激烈否定和辛辣嘲讽,且格外深入透辟,切中要害,常常闪现出洞察世情的智慧和真理的光芒。靡形象的辩证特质和特殊意义,尤其表现在他和浮士德的辩证关系上:他是浮士德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又是一种磨练,激励的力量,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但他这种引诱在客观上却是推动浮士德步步前进的动力,并在浮士德的生活实践中转化为“造善”的结果,最终完成了他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作者正是通过他们之间美与丑,成与毁,勤与堕等对立面的冲突,斗争与互相转化,体现出人类前进道路上的辩证历程的。他俩的辩证统一,还在于他本就是浮士德形象中消极一面的体现,是居住在浮士德胸中的私欲和恶念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他也和浮士德一样,是诗人歌德自身形象的另一种写照,是他性格中魔性一面的写照。 《唐璜》:拜伦笔下的唐璜是18世纪末的一个被命运摆布而浪迹欧洲的热血青年。他不是“拜伦式英雄”,没有哈罗尔德的孤独忧郁,也不见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和该隐的叛逆反抗,他是热情的。长诗描述了唐璜追求自由的人生道路,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唐璜》被称为诗体小说,这一体裁由拜伦首创。诗体小说是具有长篇小说特点的叙事诗。与一般叙事诗相比,它不仅篇幅更长,而且它像小说那样,描绘人物性格比较细致,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同时它又是用诗的形式和语言格律写成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批判古典主义创作理论的基础上,雨果确立了以对照原则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创作论。他的对照原则的理论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呈现崇高优美的状态,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是融为一体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的对照,文艺就应理所当然地加以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雨果提出美丑对照原则,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他抨击了古典主义只表现崇高优雅而排斥粗俗丑怪和平凡事物这一弊端,把丑引入创作中,扩大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同时,他强调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塑造美丑对立的形象,使对照原则成为浪漫主义新文学的重要标志。 《巴黎圣母院》雨果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成功地运用了对照原则。爱斯美拉达是集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作者将她的善与孚罗洛的恶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邪恶势力及宗教禁欲主义虚伪实质的无情讨伐;她的美与加西莫多的丑形成巨大的反差,衬托出两人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家对仁爱的歌颂,对理想和灵魂美的追求;她的真与弗比斯的虚伪构成对照,作家以此颂扬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谴责了爱情中的轻浮,自私,不道德的行为。小说情节离奇,构思巧妙,人物非凡,对比强烈,运用了夸张巧合手法,典型地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征。 三大历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包括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印尼等。西亚北非文化圈即中东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包括波斯土耳其埃及等。又称三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和阿拉伯-伊斯兰。 三大象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 《圣经》:《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称为《旧约》,分四部分:1.律法书亦称摩西五径2历史书3先知书4圣文集。 伪经,死海古卷,《塔木德》,《新约》 《塔木德》(希伯来文教导)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的犹太典籍,核心内容是对《托拉》-通常指摩西五经,有时亦指先知书,圣文集乃至某些释经著作的注释和解说。分两部分先有《密西拿》后有两部《革马拉》与前者形成《巴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统称《塔木德》。 《吠陀》:吠陀文学得名于大型宗教性诗歌总集《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基本经典,也是印度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献和文学遗产。吠陀是梵文其本义是知识或学问。全书包括4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总称为四吠陀。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最早的文学文本,现在所说的荷马史诗指的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奥古斯都四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李维,奥维德 英雄史诗:早期史诗主要是指民族大迁移时代各民族的史诗,其形成环境类似荷马史诗产生时代的情形,属于氏族社会晚期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中世纪早期史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贝奥武甫》。后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产物,格外强调对国王的忠诚,有法兰西民族《罗兰之歌》等。 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与市民文学都是欧洲封建社会巩固后产生的世俗文学,它们的出现打破了教会与封建社会的精神桎梏,表现出重个性,重现世生活的价值观。骑士文学主要表现男女爱情,把这种曾被当做人生七大罪的感情看得高于一切。骑士文学是其实制度的产物,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它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倾向。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主要有牧歌,情歌,夜歌和破晓歌。骑士传奇三个系列古代,不列颠和拜占庭。 虔诚文学:11世纪中叶以来,受伊斯兰教影响,印度发生了一场历时长达五六个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由于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通过对神的觉得虔诚和无限崇信而获得解脱,故被称为“虔信派运动”。14世纪之后,虔信派运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弘扬,虔诚诗潮流也应运而生。虔诚派宗教文学是宗教虔信运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有虔信文学之称。代表人物有格比尔达斯,被尊为“达斯”(圣者)。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大发展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它将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传奇物语”的虚构性,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歌物语”的抒情性和由《蜻蛉日记》开创的女性日记特有的细腻心理表白集于一身,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 元禄文学:江户时期町人阶级有了巨大发展,因此代表町人趣味的现实态度取代了镰仓,室町时期占主流的佛教来世思想。以城市工商业者的生活趣味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自觉,多少具有反封建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是在元禄年间,所以被称为“元禄文学”。但元禄文学广义上一般是指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松尾芭蕉和松门左卫门。 对现实的态度 忧世或浮世 文艺复兴:是发生在欧洲14世纪至17研究古希腊,罗马学术为先导,以复世纪初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以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号召,故有文艺复兴之说。但它并不是古代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借此摆脱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桎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发端。 人文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新兴文学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内容,因而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有以下特点:鲜明的反教会反封建色彩;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性的追求;巴洛克风格的转向;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如十四行诗,短篇小说等。 流浪汉小说:是西班牙城市兴起,经济衰退的产物。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全面衰落,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流入城市,形成了流浪汉这样一种特殊群体。过去那些脱离现实,专靠虚构想象娱悦读者的文学作品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于是描写城市下层市民生活意识的流浪汉小说应运而生。这种小说与中世纪的市民文学关系密切,一般采用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为主人公,通过他们自述身世的传记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并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嘲讽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代表作《小癞子》。 西班牙戏剧自16世纪起。胡安。德尔。恩西纳是民族戏剧的开创者,奠基人是洛佩。德。维加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麦克白 李尔王 奥赛罗 哈姆莱特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许多问题上强化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它更明确更激烈地提出了人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的要求,民族的民主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对现存秩序的反叛更坚决,对封建贵族的批判更尖锐。其参加者崇尚感情和自然,反对对人性的压抑和割裂,要求摆脱一切束缚感情的桎梏。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的相识标志着它的开始。1785年歌德从魏玛出走标志着运动的终结。 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英国文坛上盛行的一种文学思潮,它遍及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各类文学体裁,其地位和影响仅次于现实主义。就感伤主义小说而言,它强调以人的感情生活为重点,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的描写兼及透视人物活动的外在世界,来使文学的主情性特质得到强化。而且所谓的感伤情调,并不至于作家的个人感受,还传达了当时普通民众尤其是下层人民的心声,所以很快就产生了全欧性的影响。哥尔斯密《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较早出现的感伤主义小说。 湖畔派: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位诗人。早年歌颂法国大革命,后产生抵触情绪,远离革命。他们都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潜心诗歌创作,讴歌古朴的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书写神秘离奇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借此批判英国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否定丑恶的现实,因此被称为湖畔派。 拜伦式英雄:指诗中那些具有坚强意志和强烈反叛精神的主人公,他们傲世独立,忧郁伤感,大多有过不寻常的命运和爱情。这些愤世嫉俗,单枪匹马的反叛者,最后都以悲剧告终。拜伦式英雄表现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愤激之情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2c6df53968011ca3009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