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演出艺术中观演关系的变化与思考 摘要:彼得·布鲁克对戏剧本质性的阐述告诉我们,“演员〞和“观众〞是构成戏剧的两个必要条件。完整的戏剧演出就是建立观演关系,本文试图从戏剧演出的观演关系中,提出拓展观演关系的方式给演出带来创意,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受。 关键词:观演关系戏剧演出开展规律突破 中图分类号:J8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149-02 戏剧的观演交流是直接的,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开展戏剧艺术,就有必要强调其独特的亲临感受和互动的魅力。对于国内舞台来讲,当创作戏剧作品时,编剧、导演、舞台美术、演员等主要关注点都在观演关系中的“演〞,而对于观演关系中“观〞的局部是重视不够的,如果只是关注剧本创作与演出,想要创造出适应时代开展的戏剧是远远不够的。要拓展观演关系,就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戏剧创作者对观众的认识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戏剧的构成方式,所以观众问题是导演思维方式和戏剧家戏剧创作的前提。接下来笔者将从戏剧创作者的角度,从戏剧的几个方面来讨论创造新的观演关系的可能性。 一、演出空间的拓展 走进剧场,剧场的舞台空间环境可以使观众明确自己的期望。在常见的舞台空间中,有四种根本空间类型:镜框式舞台、中央式舞台、伸出式舞臺、和人造空间。每种类型的演出空间仅适用于某些类型的戏剧演出,带来的舞台呈现效果和表现出来的意义都是不同的。最常见的舞台空间是镜框式舞台,就像一个巨大的镜框,戏剧的演出活动主要发生在框架背后。观众的座位都朝框口方向,因此镜框式舞台适合“第四堵墙〞的三维幻像。中央式舞台场地的中心就是表演区域,观众环坐在舞台的周围,这种舞台比普通的框架式舞台更容易拉近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但是中央式舞台的制景困难,观众的视线焦点无法集中。相比前两种舞台,伸出式舞台的观众席就围绕在舞台的三面,将镜框式舞台的焦点集中与中央式舞台的灵活性及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感巧妙结合在一起。人造空间,只用一个简单的场地来取代舞台和观众席。观众与舞台之间没有任何间隔或障碍,这个简单的场地将成为一个演出剧场。比方一些小剧场的演出在整体演出构思中将演出区域和观众区域的界限处理得比较模糊,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观众站在这个开放空间内被划分为观众席的区域,观众和演员都被包括在这开放空间内。在这样一个空间内,演员穿梭在观众中表演,而观众即观看和体验着戏剧演出,又是整个舞台的一局部。 当然,戏剧的发生不单单只在以上四种空间内进行,有观众与演员的地方就能构成戏剧,许多实验戏剧丢弃传统舞台和戏剧概念,大胆的将戏剧融入现实生活的场景中。例如,把一辆汽车作为演出空间,演员扮演着驾驶员与副驾驶的角色,观众坐在后座。戏剧演出开始的标志就是观众进入汽车之内。汽车在城市中行驶,演员即兴表达他们的意见,表演,争吵,并与乘客即“观众〞进行交流。整部剧的空间变化就是在汽车行驶时,窗外人物、风景的变化。演员的表演观众的观看既有包裹性又有参与性,表演的根底是内外的现实。 二、戏剧前期的思考 一般来说,戏剧前期的思考包含了戏剧演出前准备的各个方面。把观众作为戏剧演出的一种因素,它就会影响很多部门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舞台的结构。戏剧的前期工作完成后,作品的呈现取决于演员和观众的共同努力,戏剧的受限程度取决于观众的受限程度。 〔一〕脚本 我们在创造剧本之前就要先去考虑并且定位和整部剧符合的观演方式和观演距离,如果这种观演关系是为了与观众互动而建立的,那么戏剧创作者们必须提前为观众设计脚本,并考虑为观众的参与提供空间和条件。一些当代前卫戏剧家通常认为观众是戏剧创作的考虑因素之一,而一些戏剧文本本身没那么重要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提供舞台表演的动作和语言的参照,而是提供背景和故事情境,甚至设计一个观众参与的游戏,提供一种方法来帮助更好的互动,以使观众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他们想要传递的主旨或者创造观众体验。这些文本的作用与之前剧本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具有导演手册的作用。文本的意义在于它为戏剧的重新创造提供了根底,这个根底是开放也是有局限的,这不仅在观演关系上寻求不同的尝试,而且还要求其定义与其自身的设计风格统一。否那么,演出将难以实现。 〔二〕导演 作为导演既要完成脚本或方案的实现,又要选择恰当的观演关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观演关系建立的成与否取决于观众,在排演期间,就可以设计不同的观演关系。戏剧导演的梅耶霍尔德就十分重视观演关系,尤其是观众的看法,他采纳观众意见的方式之一是邀请20或30人观看排练,从第一次排练开始。观众的选择是随机的,甚至在排练的时候又立即跳回观众听取反响意见。他还使用“观众反响记录〞尽可能准确地记录观众的反响。在他看来,“观众不只是观看表演,还要参与共同的创作活动。〞 梅耶荷德的方法可能过于极端和僵化,但却是了解观众的构成和期望的好方法。所谓得对症下药,如果导演在早期工作中有很多准备,那么面对不同的观众就可能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策略,这样对戏剧的实现和戏剧的目的必须是有益的。 〔三〕境遇创造 剧院虽然在物理时空中是封闭的,但在心理时空中却是开放的。观演时,观众被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但在观看舞台表演的时侯观众的心理活动被舞台上的表演激发了,这种心理活动是复杂,很难用言语来表述或者用数字来衡量。在观剧过程中,大局部观众都会被戏剧情节所吸引,很少有观众能够在观剧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观剧心理,想要在观剧过程中时刻了解观众的心理是困难的,所以戏剧可以提供允许观众做出自己选择的情境,并且无意识地让观众接受从戏剧心理提供的选择,从而创造一种关系。 戏剧可以提供情境,这种情景让观众跟随自己意愿做出选择,并无意识的让观众接受戏剧从心理上提供的选择,从而创造一种关系。观演关系的境遇创造核心是为观众设计的情境和时机,观众需要亲自体验这种情境,自主作出判断选择,然后促进戏剧的发生。例如,境遇设为一场拍卖会,让每个观众积极参与竞标活动,拍卖不一样的产品说带来的拍卖情境肯定是丰富而不同的。观众可以自由的参与竞拍活动,戏剧情节将以有方案的随机放置,这样比演员直接表演拍卖故事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且有力的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由创作者主导整场戏剧,利用有方案的戏剧情节引导观众分享同样的戏剧角色,甚至取代。这样境遇设计的结局也是多样的,或完整,或冲突,或者不了了之的收场,这都没关系的,毕竟这种创造境遇的戏剧是为了让观众反省关于戏剧建议的命题并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单纯的去创造一种情景表演。 〔四〕观众培养 客观地看中国观众的观剧习惯,大多数观众仍然习惯于观看单独的表演。传统戏剧主要给观众带来的是娱乐或者审美感受,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表演而强行破坏观众的观剧期望,观众就会对舞台产生抗拒心理。观众接受这种新式观演关系的前提是他们习惯或者期待这样的观演方式。当然,观众第一次进入这样的剧场是难免不适应的,戏剧工作者可以主动使用类似“教育剧场〞和其他手段来培养习惯于观演变化的观众,让观众习惯它,但这种培养手段是很难大范围实施的。值得快乐地是当今戏剧观众正在年轻化,无论是大剧院还是小剧场,我们都能看到了二三十岁的观众。在这个高度兴旺的互联网, ,互动电视时代,相互交流已经成为主流,甚至渗透了他们的意识形态。相信在此根底上的观众将不满足传统的观看模式,对于观演模式还会有许多新的期望。 三、结语 目前,舞台演出的主流还是基于传统观演关系的舞台艺术,但是在一些角落里也会出现观演变化的实验演出。这些不同观演的关系和表现并不矛盾,他们也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但是,观演的创新和选择必须认识到这种关系在戏剧准备过程中的适用性,并认识到戏剧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我们需要把握戏剧的本质,理解观演关系,多从观众角度出发,把握观演距离。相信我们的戏剧舞台未来势必是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 参考文献: 【1】[美]艾·威尔逊等.论观众[M].李醒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波兰]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英]马丁艾琳斯.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2e7833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