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翻译观点

时间:2023-04-15 07:07: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翻译观点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出生于1939,1961年毕业于长滩加州州立大学,之后于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现任圣母大學讲座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葛浩文的成名作是1974年翻译出版的《萧红评传》,之后曼氏亚洲文学奖三位得主之作品也均为葛浩文译作,包括2007年的姜戎《狼图腾》2009年的苏童《河岸》和2010年的毕飞宇《玉米》2012,葛浩文英译的莫言作品《红高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汉学大师夏志清《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盛誉葛浩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将葛浩文比喻成接生婆,他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莫言本人也在201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演讲时说:如果没有(葛浩文)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翻译。

翻译思想是指译者本身对翻译工作的宏观认知,即译者对翻译的总体观念。种观念会影响到译者对译文本、翻译策略、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和应用。系统研究译者的翻译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于译者翻译行为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的理解。在此,笔者将选取论文中的典型代表,总结其主要翻译思想,并指出其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孟祥春(2015)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翻译功用论、策略论、认识论、过程论与标准论。他把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归结为在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下,以忠实为前提、以可读、平易、有市场为基本诉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凸显自我的再创作。孟祥春将其解读为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体现了葛浩文的全球视野;忠实让其翻译成为翻译;可读、平易有市场是翻译的标准论,确保了翻译取得成功;凸显自我是对译者的解放与主体性的高扬;再创作属于认识论,抓住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升了译者地位。

胡安江(2010)则从文本选择、文本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等视角切

1




,分析了葛浩文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思想,认为葛浩文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此外,胡安江还认为:总的来说,葛氏翻译时秉承与信守的快乐原则与读者意识,以及在此理念下葛译对于准确性、可读性与可接受性的追求与强,构成了汉学家译者模式的另一种言说类型。胡安江还引用了葛浩文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当我意识到自己是在忠实地为两个地区的读者服务时,那种满足感能让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

王海平(2011)在文献中总结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主要为:葛氏还是比较看中翻译的忠实性的,但他也强调译文的创造性,追求两者的统一。他也引用到了葛浩文的原话:我热爱创造性与忠实于原著之间的冲突,以及最终难免的妥协。 在以上翻译思想的指导下,葛浩文采取的翻译策略具体如下:

孟祥春2015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整体上是异化和归化相通,直译和意译相协,但不容否认的是,葛译归化与意译的倾向性更为明显,这显然是为可读性服务的。孟祥春还引用了葛浩文原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在美国,意译派在出版方面更胜一筹,因为无论是商业出版社还是大学出版社都推崇意译派的译著在那些可译的小说里,可读性好的译作才能出版以及为求忠实,我首先试图忠实于作者的语,尤其在对话中。如果直接翻译不合适,我就发挥己见,变通处理文本以达目的。 胡安江2010的研究则表明葛浩文的小说翻译策略,主要为归化策略。他强调就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而言,归化式译法应当成为主要的翻译方法。只有如此,中国文学译本才能走近西方读者,走入西方主流文化,从而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

作为一名名震国际的汉学家及翻译家,葛浩文为中国当代小说的英译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汗水,不仅推动着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并且为日后汉语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借鉴和模板。本文通过总结对葛浩文英译中国当代小说的相关研究,着重介绍了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并指出了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整体性研究相对匮乏;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创新性观点相对较少等。希望本文能为葛浩文英译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同时为后续研究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