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研究

时间:2023-04-01 21:2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研究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力度,本文将对弱势群体概念予以初步界定,对其特征进行简要剖析,对现行法律对其保护的现状做初步的研究并着重提出加强并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希望将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纳入到完整的法律体系中。

【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了深刻的分化。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我国形成了一个人数庞大、构复杂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弱势化的经济地位,被边缘化的政治状况加剧了改革期的社会矛盾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构架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机制对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特征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

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最初以社会学为基础,相关学者专著也称之为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学中,弱势群体的定义从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社会结构出发,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有从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遵照一般的学术观点,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权力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的,难以被主流群体所接纳的群体。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我国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经济贫困是其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达不到公认标准,由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本和发展机会的缺乏,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且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第二,在社会和政治层面,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又一大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权、政治参与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诉讼权利等的弱势地位。第三,心理层面,相对剥夺感普遍存在。与强势群体比较,弱势群体产生了共同的特殊心理反应,诸如缺失感、社会不公正感、被欺骗感、被愚弄感、被侮辱感和被压迫感等,并由此对个人前途丧失信心,对社会的改革和变化产生压抑感和排斥心。

二、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立法层面,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规章和政策为支撑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1.宪法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2.立法机关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3.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的法规。4.此外,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法律的规定却过于笼统和原则化,数量明显不足,又分散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中,未能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再加上惩处损害弱势群体权益的规定极为有限,弱势群体的权益在一开始就缺乏法律的有效保障。




其次,在司法和执行层面,尽管我国在立法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要求司法机关和执行机关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司法、依法办事。但是实际生活中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而时时存在滥用权力,以及不适当地限制、甚至剥夺这一群体自由和权利的现象。有些执行机关和司法机关迫于各方压力、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往往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法律知识,所拥有的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相对剥夺感的长期存在,外界的不公正待遇势必使他们难以承受。而监督和救济制度的长期滞后使其维权道路难上加难。在国家正式的维权体系里无从救济的社会弱势群体势必会寻求自救,即操法律于自己之手,甚至做出仇恨社会的极端违法犯罪行为。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律维系成为一纸空文。

三、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通过特别立法,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立法是根本途径。过特别立法,给予弱势群体以特别关照,减少乃至消除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存在的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保障弱势群体的实质权利不受侵害。例如,借鉴美国、印度等国的法律制定《工资支付法》和《最低工资法》,保障弱势群体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的权利;制定《反歧视法》《反家庭暴力法》,进一步维护妇女就业和人身等的权利;制定《遗产税法》,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同时在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加大对恶意欠薪、强迫劳动等的惩处力度,等等。

(二)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

弱势群体由于历史、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即使社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的有些人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仍会处于不利的地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也严重挫伤了弱势群体的积极性,我国虽然近些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至今尚无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社会保障的运行。由于法律的缺失,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挪用社会保障资金、变相克扣社保资金等严重损害弱势群体权利的行为。为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为辅社会保障体系。

(三)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法律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边缘,其利益诉求得不到主流社会的倾听和认同,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又没有畅通的救济途径和手段。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首先,完善弱势群体社团、工会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制度,使其真正成为代表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组织。其次,完善各类信访法律制度。进一步扩大信访听证的范围,完善信访程序性规定,规范信访机构的责任追究,整合各类信访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进一步畅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

(四)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执法机关是直接与弱势群体打交道的部门,首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执法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日常执法活动中。其次,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劳动监察管理体系,克服行政不作为的惰性,切实履行执法职责,将劳动监察执法落实到行动上。再次,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从法律和制度上明确人大监督的内容和程序,使人大监督在实际上具有可操作性;健全强化司法监督,扩大行政执法的监督范围,强化司法监督功能;广拓监督渠道,确立严格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对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0de901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