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词义缩小(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 词义弱化(,“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词义强化(,“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故褒今贬(,“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古贬今褒(,“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d22b1e50e2524de4187e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