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作者:尉尚林 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23期 摘 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底气,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各种高尚品质扎根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的摇篮。在历史长河中,不乏伟大的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爱国之作,或慷慨激昂,或正气凛然,就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过零丁洋》和《别云间》,它们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题材。因此,有必要在核心价值观下重新品味《过零丁洋》与《别云间》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践行的道德标准,我们理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得古诗文教学与时俱进,体现出新时代的价值要求,迸发出新的活力。反观当今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要么以自我为中心,狭隘自私;要么享乐至上,奢靡攀比;要么崇洋媚外,毫无爱国之心。因此,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不过时,反而迫在眉睫。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正是成长阶段的孩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很多学校和家长迫于升学压力,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成绩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完全忽视了价值观的塑造,更放弃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爱国这个大前提,国家就像空气和水,须臾不可与之背离。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和发展呢?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伴随孩子价值观、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 当然,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很多慷慨悲壮的爱国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深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夏完淳的《别云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我认为两首诗无论在艺术成就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先说这两首诗的思想性吧。文天祥写《过零丁洋》时,正是在南宋王朝危如累卵、大厦将倾、土崩瓦解之时。反观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势如破竹。此时,大宋王朝的很多高官要员要么投降,要么跑路,而一直被排挤打压,不受重用的一代爱国志士文天祥,却高举抗元保国的大旗,坚决抵御强大的蒙古铁骑,但终因寡不敌众,力量悬殊,不幸兵败被俘。在押送前往大都途中,经过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自明心志的千古绝唱,表达了诗人的崇高气节、悲壮情怀、血性精神。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三百多年后,也就是公元1644年,清朝的铁骑席卷南下,毫无招架之力的大明王朝也濒临覆灭。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追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不幸被捕。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不朽诗篇。 无论是《过零丁洋》,还是《别云间》,它们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体现了仁人志士宁死不屈的精神。二者意气相通,一脉相承。 再看两首诗的内容。《过零丁洋》实在是大手笔,大气势,而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是匠心独具,不愧出自文状元之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概括地回顾自己的一生,从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往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则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困难局面,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颈联承前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尾联更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实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和出类拔萃的才华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而《别云间》虽说没有《过零丁洋》这样的震撼力,但同样也是慷慨悲壮的力作。这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诗歌的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述别乡缘起,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沉痛。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就势议论,表明为国担忧的心情以及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最后两联抒情,尤其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明了以身殉国的决心和抗敌必胜的信心,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竖立起一座丰碑。层层加深,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爱国志士留下了震烁古今的壮辞豪言。每每读起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张张坚毅的面容来:从爱国诗人屈原,再到精忠报国的岳武穆、留取丹心的文天祥、诀别故乡的夏完淳以及引颈赴死的谭嗣同,更有后来的革命志士夏明翰、方志敏……在死神即将来临时,他们谁都没有痛哭流涕的忏悔,也没有卑躬屈膝的求饶,而是从容赋诗,慷慨赴死。那种大义凛然的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时至今日仍然让人唏嘘之余敬佩不已。 最后,筆者认为,包括《过零丁洋》和《别云间》在内的这些传统诗篇不愧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应该成为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尉尚林(1970.07—),男,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大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编辑 王彦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90486b839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