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

时间:2022-09-20 22:05: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名言名句

孔子名言名句学而时习之[1]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吮之道,亦即关于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吮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


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龋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48e67658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