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干预策略 作者:马智达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自杀问题被普遍认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青少年而言,自杀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本文将结合青少年自杀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危机干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 自杀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自杀行为现状 2004年,在美国自杀被排为第11位死亡,总共有32439人自杀死亡。分类来看,平均每101分钟里就有一个老人自杀死亡;122分钟里就有一个青年人自杀死亡。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15~24岁年轻人的自杀行为很频繁。随着年龄的增长,当青少年转变为成年人,自杀率更随之增加。{1}在世界各国的调查发现,青少年自杀死亡率长期高居不下,1988~1998年的十年中,英国青少年人口(15~24岁)的自杀率高居15/18万。据WHO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率较高,其中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25~34岁为18.94%(1987~1989年)。近年来中国青少年自杀率的增高在一些国家引起重视,而我国是少数几个在15~24岁年龄段发生自杀曲线高峰的国家之一。{2} 二、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解释 对自杀行为,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如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理论、压力不协调理论、神经生物学理论、应激—易感素质理论、自杀轨迹模式理论、自杀多因素理论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自杀行为:李纳斯从心理学角度确定了三种主要方法来解释自杀行为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杀在本质上属认知行为;自杀是种模仿行为。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自杀行为:有些研究在探索自杀行为是否有生理上的原因,主要研究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和基因。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自杀: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型自杀,命型自杀。{3} 三、对青少年自杀的预防与危机干预 对有自杀倾向患者的救助可以有两种干预层次。第一种是危机的直接处理,扬言要自杀的人必须马上得到救助和支持,这样才能保住其生命。第二种属于间接处理,通过解决其他一些问题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切实的行动计划,乔布斯等人提出了以下5个步骤可供社会工作者参考: ·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把那些容易促发自杀念头的工具,比如药片或枪支移开或减至最少。同时需要找一些能够扶助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或同学帮忙。 ·“协议安全期”。乔布斯等解释说:“通常这种协议的具体目的,在于通过与患者协商以确保其在一个时间段内不会伤害自己。这种协议越是详尽具体就越好。通常患者会答应直到下一次接触之前保证自己的安全,到那时又可以订新的协议了。”虽然这种协议并不能确保平安,但却至少提供了一种支持。 · 筹备未来的扶助计划。要确保企图自杀者得到持续不断的社会与职业支持。这就是说要安排未来的咨询计划,事后打电话确认服务对象安然无恙,安排服务对象乐于参加的会面和活动。 ·减少孤独与幽闭。乔布斯等指出:“自杀危机时期不应将患者置于孤独环境之中。”整个危机期间务必时时有一个值得新来的朋友或家长陪伴患者。必须使所有的朋友、家人甚至邻居认识到这一期间陪伴患病青少年的重要性。 ·通过医院救护提供更多的关爱。如果上述措施仍难以稳定服务对象的病情并确保其安全,就必须考虑接受住院治疗。 社区系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自杀的预防。下文讨论四种途径,即自杀预防特别工作组、危机求救热线、学生同伴互助小组及社区专业人员培训项目。 创建自杀预防特别工作组为评估所需要服务及确定提供何种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特别工作小组是为某种特殊的目的而成立的一个小组,通常是在某个组织或社区的框架内承担某种既定的目标,目标实现即行解散。特别工作组的成员既可以是某个组织中的热心个体,也可以是跨部门的专业人员和社区内的居民,工作组就该机构或社区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预防自杀的需要做出相关的决议。工作组还负责互打相关问题并提出行动方案。 危机求救热线是预防自杀的又一项措施。这种危机求救热线既有服务于专一类型的危机,也有服务于各种类型的危机干预和服务信息介绍。不管哪一种类型,其最大的好处是当事人可以在其需要帮助时匿名求救。危机求救热线的工作人员需接受全面的自杀干预培训。这种热线服务必须保证提供全天24小时的服务。自杀求救热线的服务必须广泛宣传,因为人们要事先了解才有可能去求救。 自杀干预的社区服务是建立学生同伴互助小组。凡教师和同龄人发觉处于危机中的同学都被鼓励加入该组织。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被招募来作为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每周有一个小时的聚会,并持续4周~5周,其目的在于帮助高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克服危机的有效技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还有就是从同伴群体获得支持与鼓励。活动的重点在建立彼此之间的友谊,把同龄人连接到一起以达到彼此劝慰、帮助的目的。鼓励成员主动地互相帮助,共同参加娱乐活动,结交更多的新朋友,改善整体的社会、教育环境。 第四种社区反应机制是发展、组织社区专业人员和其他护理者实施培训。这里所说的护理者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咨询/辅导员等专业人士,还有那些企图自杀者可能求救的求助者,诸如牧师、家庭成员、护士、教师、朋友等。扩大参加培训的救助者范围将提高企图自杀者有效求救的几率。{4} 对于青少年自杀,我认为并非所有的企图自杀者都能被成功地阻止。社会工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企图自杀者珍惜生命。最终生与死的决定还是要当事人自己拿主意。 注释: {1}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 著 死亡课[M].榕励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p239 {2}黄悦勤、李虹 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概况以及自杀相关问题[J] {3}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 著 死亡课[M].榕励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p242 {4}查尔斯·H·扎斯特罗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p371 参考文献: [1]李功迎.自杀与自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p5 [2]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 著 死亡课[M].榕励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p239 [3]黄悦勤、李虹 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概况以及自杀相关问题[J] [4]查尔斯·H·扎斯特罗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p37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5641b0aef8941ea76e0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