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皈依自然之美 作者:朱少山 来源:《湖南教育·D版》2018年第12期 亚里士多德有言:“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天光云影飘逸优美,莺歌燕语婉转动听,芝兰梅菊芬芳四溢,身陷其中,我们的内心总会感到轻松愉悦。 可是,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此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自然的美好,特别是那种贴近自然的生活。因为我们需要自然,热爱自然,自然是永恒的良师益友。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自然是最神圣的,甚至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重要法则。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后来,庄子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汉代大儒董仲舒又根据这个“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理论,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先秦以降,这种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一直深植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中。在先人看来,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正如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无论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还是科技腾飞、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自然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需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正是利用自然的前提,如培根所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与此同时,自然也给我们提供了审美文化的灵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审美对象。就我国古代的山水诗而言,它滥觞于先秦,成熟于南朝,谢灵运即被公认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诗歌创作重点关注自然山水,将灵秀旖旎的自然美景带入了诗坛,从而打破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体制渐新,声色大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自然之美景,发自然之可爱,是谢氏的匠心独运之处。其艺术效果即如鲍照所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自谢灵运以降,后人便继续耕耘在这片依托于自然的诗歌沃土之上。 其实,不啻诗歌创作,我国古代的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创作也随处可见自然山水的影子。贴近自然,领悟自然的奥妙,探索自然的精髓,既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也启迪了我们的智慧,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 但是到了近现代,自然环境被破坏了,成了阻碍人类社会长足发展的顽疴痼疾。以雾霾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触动了国人的敏感神经。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雨果所说:“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另一方面,科技的发达在让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渐渐疏远。于是,有人放弃百万年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6989e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