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 中国艺术的魅力之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在苏州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我们看到了承袭了水乡古城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眼前的新馆以“园林”为布局,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颇具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充满温馨清淡的苏州韵味,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添加了新的内涵。它简洁大气、鹤立鸡群,在苏州古城显示出其独特性、惟一性,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它的确遵循了贝聿铭先生当初设计时所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绣”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 那时是四月下旬,阳光只能用“灿烂”来形容,还得加上个“格外”来强调程度才贴切。一拐入苏州博物馆大门前那条小巷,马上感觉被拉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小巷,青石路,垂柳,苏式老屋,旁边小桥流水,还有木结构建筑的小纪念品店。。。。所有这一切都在诉说着苏州小城几百年来的岁月。苏州博物馆也一样,她与环境共生息的态度和内在神韵也在续说着历史。但她的精神面貌又是时代的,包含新时代特点——科技,智能,简约。。。所以在苏州博物馆,你的时空感会有些须交错—咀嚼着历史的同时也体验着现代。 进入苏州博物馆后,一边游走一边细心体会。其间,美秀美术馆的场景不时与现实画面在我脑中交织。游完一圈后,坐在中厅的水池边,驱走一切纷扰,专心做一件事——静静地感受环境的宁静,这种宁静感又似曾相识,对了,是美秀美术馆的宁静。 因地制宜,强调建筑与所在环境的融合。以尊重原有环境,不破坏原有环境为基础;建筑延续传统文脉,充分反映历史特点。 美秀美术馆建于日本京都市以东琵琶湖南面的信乐山深处,美秀自然保护区内。美丽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由于信乐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的建筑法则和自然环境保护法。也就是说,建筑施工要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因为,这里是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不仅如此,还将美术馆建筑物的80%隐藏在地下,这样既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由于整个建筑工程是由下而上来进行的,待主体建筑完工后,再将先前挖起的土石覆盖好,并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由于精心的规划、精心的施工,周围的自然环境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优秀范文 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也充分体现建筑与环境相融的设计特点。“不高大,不突出”是贝聿铭设计过程中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整个博物馆最高的主展厅也只占地面之上两层。外部形式是传统苏式建筑的再现与创新——白墙黑瓦。 苏州博物馆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忠王府毗邻。因此,在设计中,怎样使她能很好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是设计师最用心去考虑的一个问题。苏州博物馆中与拙政园相邻的那面墙是整个设计的高潮。在设计师眼中,这可能不仅是一面墙,墙的另一面就是中国江南文化的一个凝聚地。她既是一个园林,也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全部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怎样通过一堵墙把古今联系起来呢?设计师选择了一幅画——米市的山水画。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虽然内容一般是名山大川,但寄予其中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情怀与抱负。所以,“造园”与“做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这些处理手法,使苏州博物馆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苏州这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环境之中。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建筑相融合。 所谓“中而新、苏而新”:“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 “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看到,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看到,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这些设计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想对苏州博物馆和美秀美术馆甚至是贝聿铭先生的大部分设计作品作一个小结——建筑设计法则相同,具体形式与情况不同。在原则性的设计法则指导下,根据建筑所处地的具体情况,如地势,环境,文化,政策,功能等的不同,设计出最“合适”的建筑。这可能就是大师一生努力的方向。对于学室内设计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从各个方面去学习,从而领悟这其中的艺术和设计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cb6c6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