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篇一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单独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单独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单独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贺新郎·九日 篇二 宋代: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假设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登高》赏析 篇三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 第 1 页 共 3 页 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盘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竭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那么说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照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慨,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2b0c25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