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其声 知其入 从《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看人物性格 作者:胡纯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4期 胡纯 (江苏省仪征中学,江苏仪征211900) [摘要]《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七分,下语三分”,是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又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语言,一些看似平淡的家常絮语,却于平淡之中见神奇。特别是《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能够使读者从作品中听出声音,看到人物的活动,进而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语言描写;人物性格;身份地位;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4-0012-02 《红楼梦》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他们的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他们的个性特征。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鲁迅曾经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够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 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的语言描写为例。 一、从语言看王熙凤的善于逢迎、八面玲珑 王熙凤出场的语言就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一笔。众人围着贾母谈话,就听后院有人笑声,且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看似无奇,可是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特定环境中,这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她的“放诞无礼”正显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她泼辣逞威的性格。难怪脂砚斋评语中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挑纸上?” 她对贾母的逢迎奉承中表现出极高的聪明机智,小说这样描写她在初见黛玉时的说话和表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第一句话是夸赞黛玉的美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言外之意以前还不太相信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直待“今儿”见了黛玉方才相信,而“真”、“才”两个有分量的词,使这个夸赞显得发自肺腑,自然得体。接着由外貌到气派,却说“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明明是贾母的外孙女为什么却说“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正显示了王熙凤聪明之处,当时在场的还有迎春三姊妹,如此一说,既高度赞扬了黛玉又夸赞了三春,同时奉承了贾母。看似日常生活中一句平常话,却可看出王熙凤是个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心头”二字也只有她才能如此准确揣摩老祖宗的心思,表达得如此准确,老祖宗喜欢她也难怪了。一段话说的是滴水不漏,在场众人无一不受用。她的富有心机、八面玲珑的性格可见一斑。 接下来她又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连珠炮似的发问让黛玉如何回答呢?显然王熙凤并不需要她回答,这里更多的是自我表演,显示对黛玉的殷勤以赢得贾母的欢心,当然也有炫耀自己在贾府当家地位的意思。咀嚼这番话,我们看到的是王熙凤虚伪、逢迎、好显摆的个性,也看到了她在贾府不一般的地位。 再来看她回答王夫人的问话,“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随机应变,口舌伶俐,在贾母面前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样样考虑周到,考虑在先。 王熙凤实在是个极聪明极有心机的人,她的聪明常常表现在她的嘴上,特别从她对贾母的讨好奉承上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 二、透过黛玉的语言看她的小心谨慎、敏感自尊 由于丧母,黛玉来到了外祖家,此时她是寄人篱下的地位,所以进入贾府前,她已打定主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的小心谨慎也从语言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我们看她如何婉言拒绝,只听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话首先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再说辞谢的原因,非常得体。表现了她懂礼节、识大体,当然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当贾母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之所以前后不一致,是因为她听贾母说三春“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意识到实话实说不妥,马上留意改口,通过黛玉的言谈举止,我们可见她多思多虑,敏感自尊,做事小心谨慎。 三、宝玉言行见人物的率真任性、叛逆不拘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宝黛二人第一次见面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二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黛玉是“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尽管吃了一大惊,但也只是心里盘算,这也正可看出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再看宝玉表现如何,只见他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当真是童言无忌,天真憨厚,想到哪说到哪。当然,二人不同的反应除了性格使然,也是因二人在贾府不同地位,黛玉虽有贾母宠爱,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宝玉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所以他才会一切跟着感觉走。 不仅如此,宝玉又问字送字且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感想“《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他“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在这个片段中宝玉恨不得把全天下的文章都骂尽了,在宝玉的口中,似乎所有的文章都是杜撰。虽是反驳探春的一句寻常玩笑话,却可体现出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不盲从于封建正统教育。 当得知这神仙似的林妹妹也没有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不仅摔玉更是哭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人没有我独有,宝玉并未因此而有优越感,却情愿自己也和黛玉一样没有玉。这样的言行或许是由于宝玉的“痴呆”,由于他对美丽可爱的黛玉的无条件趋同,因而对自己多余的劳什子恨其有而愿其无,恨不得成为与黛玉一样的人,当然,这也正表现了他恃宠而在贾母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4363c1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