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作者:暂无 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6年第6期 现代词汇中对“钟”的理解,大多指报时工具。而在中国古代,最早的钟是作为一种乐器出现的,而且它的形制、用途等各方面都与今天的钟大不相同。那时的钟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走进中国科技馆的“华夏之光”展厅,你可以看到一组曾侯乙编钟的部分复原模型。它如何发音?它与现在的钟有什么区别?它能否奏出现代音乐呢? 展品位于中国科技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用青铜铸成,由上、下两层大小不等的17个扁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编钟成合瓦形,敲击编钟的正面与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调。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商代编钟的钟柄为空心,连通内腔,多为3枚1组,可以演奏旋律。西周中晚期,编钟能发出两个音级,多为8枚1组,常在宫庭宴会中使用,因此,那时的礼乐被称为“钟鼓之乐”。春秋中晚期,编钟为9枚1组或13枚1组。 1978年,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约公元前433年)在湖北随州出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持最完整、数量最多、音律最全的1套。曾侯乙墓编钟有19个钮钟、45个甬钟和1件大傅钟,共计65件。整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5个八度,使用丁字形木槌演奏,能演奏现代音乐。可见,当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早出现近2000年。 (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 文/图提供:刘伟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fd12f8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