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

时间:2024-03-10 06:20: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

1、文章第一、二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纪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很清楚了。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但他并没有直接对此事件加以评价,请问他切入的角度是什么? 这个角度就是记念刘和珍。

写刘和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可以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么一批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








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到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本文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

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谓《挽歌诗》第三首的全文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寒九月中,送我出西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象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

4、“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一般民众和有些“所谓学者文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1b31c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