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指导学生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结合文本的阅读,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抓住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让学生想象“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所描写的景象。 【背景资料】 1. 叶圣陶简介 生平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苏州人。 主要作品: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部童话集),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小记十篇》《脚步集》《西川集》。 人物名言:1. 作文就是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2.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3.教是为了不教。4. 做一个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习惯、—技之长的人就行。 2. 荷花简介 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等。根茎肥壮,长圆柱形,里面有许多条管形空腔。茎上有许多节,根状茎横生在浅水的泥里,又称作“藕”。 荷花有红色、粉红色、白色等,有清香。花托呈杯状,里面有十几个蜂窝式的圆孔,每个孔内有一粒坚果,叫莲子。藕可以作蔬菜,莲子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叶、花梗、莲心、莲须可入药。 荷花的叶片为长椭圆形,中肋紫红色,在露天栽培下,平均叶片长度约为30厘米,宽度约5厘米,一般比花茎短。但在遮阴栽培下,叶片较为狭长,长宽可达45厘米,有时甚至比花茎还长。在田间栽培时,上午10时以后,因日照强度增加,温度升高,叶片常会因失水而有反卷现象。 【设计说明】 《新时期小学教学指南》中指出:注重教法转化为研究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无需要教”和“无师内通”的效果。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听”“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为思想主线,以引导和更改为教学主导思想。让学生在自由、自主、自强、自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中有所创新与评价。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课件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2.学生准备:荷花不同时期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香古色赏荷花 1.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课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配乐古筝曲《出水莲》)大家想读吗?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2. 欣赏:(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3.交流:课前老师请问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4.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 5.过渡: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荷花(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带给学生艺术和美的享受。课堂导入出示一幅配图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国画的选配再加上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从声音、图像、文字多角度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民族味,艺术味,曲学生领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 检查预习:对于这篇课文同学们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适时鼓励评价: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2.激发读书兴趣:同学们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3.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荷花 莲蓬 饱胀 衣裳 仿佛 舞蹈 蜻蜒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随风飘动 4.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小组成员轮流指读、正音。 (2)选择重点字识记:“挨”读二声、“莲蓬”的“蓬”读轻声。区别形近字:裳和常、蜻和晴。 (3)强调“翩”“蹈”和“蓬”的写法。(课件演示“挨”的书写) (4)教师选择一到两个生字范写,学生练写。互相评议。 (5)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5.激趣竞赛读:文中的生字词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把这些字词回归到课文中,同学们是不是能读得更流畅、更生动呢?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 6.鼓励展示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自己?(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丈,过了这—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再读课文理层次 1.过渡: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 小组讨论。 3. 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欣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4.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 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课文,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四、布置作业 l.正确、流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引领和熏陶,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文化积淀更厚重。 第二课时 一、激活表象,欣赏美 1. 复习词语: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荷花 莲蓬 饱胀 仿佛 衣裳 舞蹈 蜻蜓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随风飘动 2. 回顾欣赏:课件呈现多幅荷花图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挖掘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感。 二、品读课文,领悟美 1.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了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3)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读出来。 (4)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 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语: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给同学听。 (2)学生自读、批注,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212fc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