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跟着写了的和诗,也不过是他的一部分罢了。 作品评析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写于1097(宋哲宗绍圣四年)十二月,这个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岁。苏轼早年喜欢杜甫的诗,晚年喜欢陶渊明的诗,这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变化。1092年(元祐七年),苏轼在扬州作《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就是其弟苏辙为苏轼《和陶集》所作的序言。与一般的序言写作者人品、文章的风格以及成书等问题不一样,苏辙的这篇序言,只是写了苏轼晚年虽然凄凉但是没有那种衰飒之气,对苏轼作该文的出处进行了简单的评论。对苏轼的那种“精深华妙”的诗风进行了概括。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引用原文主要是想说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自己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苏轼也认为:“半生出仕,以犯世患。”苏轼实际上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苏辙直接引用苏轼的书信来表明苏轼的态度,让苏轼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3fedfe6137ee06eff918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