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丁---《十五从军征》教案

时间:2022-04-21 06:08: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个案

课题 时间

2017.11

班级

征》

六年(1)班

教师

陈小丁

教学目标:

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4.尝试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尝试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画面上的她,你们应该不陌生,那小时候有想过成为这样的英雄吗?为什么?

向往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境; 有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巾帼不让须眉啊) 一、导入

1.梦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争除了会出英雄之外,它还会带给了人们什么?(视频)

2.看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一首和战争有关诗歌,齐读课题。 二、了解乐府、初读全诗 1.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乐府诗。对乐府诗你又知道些什么?

2.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3.自由读:请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4.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课件) 5.范读:班里谁的朗读好,请他先来读读这首诗。 6.齐读。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读过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吗?—悲 2.感受“悲”:你从哪里体会到了“悲”呢?(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65年,两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假如你就是老人,在返乡的路上会想到这些吗?那会想些什么呢?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


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却是……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可现在—— 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可现在——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 (齐读)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想象老人看什么?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他一个家庭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正是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四、了解诗歌背景:

这首诗写于两汉时期,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汉武帝在位时,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成了松柏冢累累,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曹操的《蒿里行》曾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让我们一起读起这首乐府诗,再一次体会老兵的悲苦吧! 师引 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五、读写结合,深化感悟: 1.你能用现代文来讲述这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故事吗?请拿出纸笔,试着写一写。你可以改写全文,也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场景,还可以再写上你的感受。

2总结:是啊!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还有……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在不同年代不同文人笔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42ddc5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