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编钟音律的特色 [摘要]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特别重视音乐的发展,认为优美的音乐是繁荣的象征。曾侯乙墓的出土,使我们了解了先秦音乐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又成为先秦音乐辉煌的见证。 [关键词] 先秦编钟曾侯乙编钟三份损益法特色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也被称为“歌钟”,它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的悬挂在木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编钟最早出现于商代,当时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为空心,并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中,又发现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先秦的编钟,钟身均呈合瓦(扁圆台)形,下端直径稍大,向下开口,口的中部向上弯曲。一套编钟的枚数差异较大,有6枚、7枚,有十几枚,还有36枚的和65枚的。均按照音序有规则地挂置在钟架上。演奏时用棒锤敲击钟身,即可得到一定音高的乐音。在制作技术上,先秦编钟已经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这不仅是就制作工艺上说,更是就对乐器的发声原理的研究而言的。1953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的一套13枚编钟,工艺精美,音调准确,音色悦耳动听。经专家测定,发现它的制作、性能不仅符合现代声学原理,而且每枚钟都能发两个乐音,两音之间为大三度关系。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其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种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更令人惊叹的是,它所表现出的当时无与伦比的音乐科学成就:64件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铜钟, 每钟的钟体正、背两面都铸有错金篆体铭文,全部铭文共2828字,绝大部分都有具体音乐内容。这些包含诸多具体音乐内容的铭文,又可分为标音铭文和乐律铭文两大类,标音铭文标记所发为何音,乐律铭文标记所发音为何律或相当于何律。 此套编钟演奏时共需5人,3人各持一对木糙分别击奏上层和中层小、中型铜钟,两人各持一条大木撞棒于左右分别撞击下层大铜钟。经敲击试奏并用仪器测音,将其发音与铜钟铭文相互对照,音响与铭文内容相符,每钟可发相距三度的两音,备钟音色优美,音律准确,基本音阶”姑洗官”一均(新音阶)之律高与现代国际通用C大调七声音阶相合,总音域可达5个人度以上,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自由旋宫转调,能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构成的各种乐曲。 从曾侯乙编钟、编磬系统铭文标记的乐学涵义来说,证实中华民族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音乐生活中,即已经科学地树立起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概念,音阶及其阶名、变化音名、升降音概念,音列以及若干八度分组的音域、音区概念,音律相生(生律)音律相应(和声)的音程概念,同律异音、异律同位的不同律制概念,以及与旋官转调音乐实践相关联的宫调概念,等等。这些今可统归为乐学律学理论的音乐概念,经由汉唐一直延绵至今,以其鲜明的理论色彩而可构为一个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乐理系统,从而展示出先秦时代乐学实践及其理论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体现中国古代高超音乐水平的曾侯乙编钟,虽然造于2400年前,但它所使用的是现代的十二律的音律体系。根据测试结果,和钟上的铭文,曾侯乙编钟采用的不是五度相生律,不是纯律,也不是十二平均律。但是一种接近现代的十二平均律的音律体系。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十二律名为:黄钟、大吕、太族、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与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名不同。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名为:兽钟、浊穆钟、穆钟、浊姑洗、姑洗、浊坪皇、坪皇、浊文王、文王、浊新钟、新钟、浊兽钟。显然被分成两类,一类带有浊字,而另一类没有浊字。有浊字的律名都是阴律,没有浊的都是阳律。虽然浊字在这里表示低半个音,浊字有时候还表示低八度关系。 另外,曾侯乙编钟都是一钟双音的,而且大多数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为小三度关系。曾侯乙编钟的上层二组和三组的钮钟,是用来定音的律钟,所发的音都是小三度关系的,小三度关系是三个半音,因此一定是一阴一阳的。所以曾侯乙编钟把十二律分成了阴阳两类。 此编钟中只有宫、徵、商、羽,四音。只用到了”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而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 此编钟采用了三分损益法中的精髓部分,在古代”以耳齐其声”的方式下,是能够非常完美地满足实际演奏需要的。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历代音乐考古发现多套青铜编钟中最为完备的一套,以此套编钟为代表的曾侯乙墓乐器群,为世人展示出中国先秦时代音乐实践及其乐律学经验的辉煌成就。这些乐器精致的造型与工艺,完备的性能与组合,系统的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529bf82b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