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听到另一种声音

时间:2022-04-11 17:32: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由一个教学环节所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古诗。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的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老师高兴的点点头:“你为什么这样读呢?”这个孩子说:“连高声说话都怕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人,所以读的时候就应该把声音压低。老师又让刚才那位高声朗读的同学照样低声读了一遍,才露出满意的神情。

课后,我找到那位高声朗读的同学,问他为什么读那么响亮,是怎么理解的。他解释说:“我要是诗人,登上那么高的楼心里一定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所以自然会高声吟诵。可老师说不是这样。”看着孩子迷惑茫然的神情,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例中虽然这两个孩子对诗句的理解截然不同,但他们讲得都有道理:一个是从自身感受而言,另一个是从诗的感情而言,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由此使我想起了另一位老师教学古诗《春晓》的一个片段:老师指导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意后,问:“诗人在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诗人看到花瓣被夜里的风雨打落了一地,心里很难受。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此后一连几个同学不是说难过就是说伤心,答案基本趋于一致。这位老师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见解,然后问:“还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吗,老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说:“眼看春天就要过去,诗人心里感到惋惜,说明他也和



1


我们一样,非常喜欢明媚的春光,喜欢春天的花草和小鸟。说着便情不自禁的朗诵起来。接着另一个学生说:“我要是诗人就不会那么伤心,反而会很愉快。”老师问:“为什么呢?”“你想呀,清晨,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听到小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的欢叫,心里该多舒服啊!这个孩子说完就朗诵起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老师大加赞赏:“你们真诗人的知音啊……”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个性有别,以及生活经历的差异,对同一句话,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例中,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但没有强求统一,反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很多学生因受到前面发言的同学影响,思路趋向单一的时候,教师问:“还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吗?”于是我们惊喜的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作者喜欢春天”“我要是诗人,心情会很愉快”等等。而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不正是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和表现的主题吗?

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是说咱们学校教育扼杀孩子个性的事:学校好似木材加工厂,孩子入学之前是一棵棵材质各异、大小不一、形态万别的“原木”,经学校这个“加工厂”加工以后就成了一根根四四方方毫无区别的“木料”这是何等的可悲!但愿多一些第二个例子中的老师,但愿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ae05cf67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