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5-05 05:25: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闫晨 学号:3106495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班级:硕城规10



摘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城市化同样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对城市化影响的研究,寻找正确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内涵;城市化效益

ABSTRACT: City is an outco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productivity promotion and society progress, but it also has lots of advers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o we ne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to find the correct road of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KEYWARDS: urbanization, connotation, urbanization performance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浪潮也越来越高涨。但人们在感受城市化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1.全面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扩展,生产和生活高度集中,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还表现在多方面的变化过程与特征上。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角度和表述也不尽相同。从人口学角度,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镇数量的不断增长。从产业转化的角度理解城市化的过程,认为城市区别于乡村主要在于产业上以非农产业为主,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需要。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城市化是人们所经历的文化转变和行为转变的过程,更强调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社会结构形态上看,城市化使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不仅是人们生活、居住方式的变化,也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

2.城市化的正面效应 2.1 城市的聚集效益

由于城市具有集中的优势,在提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信息、人才、技术条件方面具有农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城市化的水平提高,有助于工业规模经济和城市聚集效益的充分发挥。 2.2 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体系结构组成和地区分布的变化,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演进,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属于带有进步意义的本质方面。

2.3 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功能和城市体系的完善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地域的局限性逐渐消失。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培育出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外,还要带动具有特殊功能或不同特色的新兴城市和专业城市不断发展,使得区域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2.4城市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城市化的聚集性突出表现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工业、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是带有规律性的趋向,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巨大的影响。



3.深刻认识城市化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于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人类大幅度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生






态环境的组成与结构,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功能,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3.1 城市化发展使大量土地被占用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所占面积越来越大,增加速度也日益加快.在城市人口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里,土地资源的压力更大。如巴西圣保罗,城市中心的面积从1930年的180km增长到1988年的900km城市生态进入良性循环,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保证。

4.1 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造成漠视自然存在的价值。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奉行的是人本主义的思想,城市规划的核心目的是解决人如何更好地生活,自然环境在规上海市19931996年近3年时间里建成区面积就增长122.8kmz,达到364kmz,相当于1947年的4倍之上。

3.2 城市化使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由于土地利用密度过大和不良的土地利用规划造成的,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往往使得自然生态朝着强烈的人工建造环境方向发展,生物种群减少、结构单一生物与人的生物量比值降低。 3.3 城市化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引起破坏,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城市热岛、雾岛效应等,长期、潜在地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3.4 城市化带来建筑的丘陵化

由于城市化加速,造成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产生和集聚,使世界上不少城市呈丘陵状建筑群,如纽约、香港、上海等,有的地区甚至己形成建筑低山。原有的植物被水泥森林所取代,气候调节能力大大削弱;原有河道被大量堵塞或填平,也影响了防洪排涝的能力;城市的风道受到阻碍,极易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污染物质迅速排走和扩散而停滞在某一地段内,加深污染。 3.5 城市管理的压力

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社会治安压力加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设施的容量也相应扩大等城市病,这给城市的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生态环境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4.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一个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域。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除了严重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特殊因素造成城市发展的停滞或被毁以外,人与自然以及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综合调控,是决定城市兴衰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整体协调发展,实现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



划中只是人类生存目标的附属物,因此,自然与人之间只存在给予与索取的关系。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思想漠视自然,并依据人的主观思维而改变自然存在的价值,也是自然环境逐渐被城市所蚕食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用主义——用技术标准代替价值标准。面对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城市规划依托综合性应用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实际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建设中环境与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城市规划经常奉行实用主义,以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例如只满足追求经济效益和用地的技术标准,但却牺牲环境的不合理规划可能通过和实施。

效率优先——导致社会理性缺失。我国已进入到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Figure:4)。发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态势是好的,以及如何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认识不一,或者说认识有失偏颇。众多城市规划以发展为要务,以城市建设的快速开展为目标,将效率作为城市规划的价值准则,于是城市建设出现了无序蔓延,城市外围空间迅速被占领,资源利用低效率,城市规划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表所应承担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功能有所缺失。

我们知道,人类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科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的倾向而使环境受到破坏,这就是生态异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禅宗指出的明心见性的思想,为我们克服生态异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这其实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态异化的抨击。因此,传统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对今天的城市设计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5.结语

如今,人类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危机的加剧,生存质量的下降,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来应对当下的快速




城市化进程,这就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中国古代自然观对解决当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异化和过分人类中心价值取向的解决和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是有众多科学贡献的。我们应当基于现状科学对待传统,使传统思想的精髓能够在当代,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方面,不能违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探寻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的空间构形,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董卫,王建国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3].王伟中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赵和生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顾朝林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J] 城市规划,200327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df9244a8956bec0975e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