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自尊心 一、自尊的含义 人活着,除了吃饭穿衣这些物质需求外,还有许多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自尊”就是其中之一。 在家里,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要有自尊心;在学校,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议论,说某人自尊心太强;等等。可见,自尊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尊呢? 1、自尊的几种通俗表达 所谓自尊,俗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 自尊是一个人不甘心落后,以为自己不低于别人的情感体验。 自尊是要求人们尊重其言行,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是一种与进取心、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最敏感的情感。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它不断激励和推动人们进步,并极力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失去前进的勇气而消沉退缩,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 自尊是对平等和受到尊重的要求;自尊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渴望;自尊是对自我形象的关切,想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在社会中的地位。 人们对自尊的要求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种获得性需要(要求别人给予满足),又是一种防御性需要。所以,对一个人的不平等,或是剥夺一个人的自我表现渴望,或是破坏一个人的自我形象,都是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都会受到其不满和反抗。 2、如何理解自尊含义 ①自尊是一种评价和体验。一般来说,从两三岁开始,儿童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够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欢的活动,如“我是个男孩”,“我两岁半了”,等等;到了四五岁时,幼儿能够评价自己,并从中体验到自豪或羞愧,于是便出现了自尊的萌芽,如“我长得漂亮”,“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等等。 ②心理学通常把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与这三个方面相对应,自我意识也可分为自我认知,自尊(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与自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自尊的基础;但是,它们与自尊又有区别,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主客观描述,如“我是个中学生”等,而自尊则在这种描述的基础上还带有评价和情绪情感色彩的体验,如“我是个优秀的中学生”等。 ③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这一点与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自尊有所区别。在日常生活概念里,我们不仅认为自尊是自己感到有能力、有信心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而且认为自尊是一种好面子、骄傲自大、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等具有消极意义的品质。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责备:“你这个人自尊心也太强了。”也就是说,自尊太低了不好,自尊太高也不行,最好是适中。但是,心理学认为,自尊只是我们人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是应该努力培养的,自尊越高越好;相反,所谓“死要面子”、“追求虚荣”、“盲目骄傲”等等,不仅不是自尊,而且是一种深层自卑的表现。 ④自尊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关。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周围人赞扬的目光,这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有公德,是做了一次天使;当我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有能力;当我们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很重要;等等。这些都是自尊。心理学认为,自尊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心理结构中位于较高的层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获得很多情感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情感体验都属于自尊,如恐惧、焦虑、喜好、厌恶等就不属于自尊,只有那些与自我价值有关的情感体验,如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等,才属于自尊。 二、中学生的自尊心 自我意识增长,是青春期最重要的事件,它使中学生具有社会独立性。这种社会独立性使自尊心、好奇心及自我表现的欲望都大大增强。而各种社会性需要经过重新排列组合,“尊重”的需要跃居显要地位。这就是说,中学生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通常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即尊重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情感、独立的身体和独立的性。对触及他们自尊心的任何刺激都十分敏感,对于同学之间的过头玩笑、嘲笑、蔑视,会使他们反感和愤怒,往往反目为仇;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计较地点和方式,乐于接受单独的、和颜悦色的批评,而对在公众场合下,特别是在异性同学面前的批评反感至极,甚至当场顶牛;对理由不足或无端的指责,更是不堪忍受,甚至不惜用出走和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三、中学生自尊表现种种 自尊的表现有外向型行为;也有内向型做法。例如,一位同学因口吃,在课堂上发言时,常受到一些同学的哄笑,面对这种情形他的自尊心只能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继续大胆发言,泰然处之,并在课后矫正口吃;二是忍受心中的屈辱感,不做反应,或回避交流,躲避窘迫局面;三是向耻笑他的同学发起报复、攻击。一、三种方式是外向型,二是内向型。 1、外向型 外向型自尊感是主动向外界表示或要求对自己进行肯定的评价。我们看到一些同学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大声喧闹,穿着奇特,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虽然这种表现很拙劣,甚至有时让人讨厌,但实际上他们确确实实是在表达一种要求他人给予尊重的强烈愿望。 2、内向型 内向型的自尊在表现方式上就要复杂得多。这些同学在自尊和独立的要求遭到剥夺的时候,并不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往往采取回避、沉默和退让的方式。这些都有可能使他的不愉快和愤怒的情绪体验在内心积淀起来,当内心愤怒的屈辱的情感积淀过多时,常常会在一次大的事件中表现出突发性的攻击行为,即所谓俗话说的:“蔫人出豹子”和“咬人的狗不叫”。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反抗行为不可理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动机的攻击行为。所以,自尊心内向的人并非等于性格自卑的人,他们的自尊心要求实现的强度,并不亚于那些外向型的人。 3、维护自尊是青春期中学生最突出的行为表现之一 这一点既体现了中学生心理成熟的发展水平,也成为他们形形色色不良行为的一个主要动机。例如借偷窃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进行自我炫跃;聚众械斗,更表现出他们争强好胜的竞争动机;与异性同学恋爱和发生性行为,也是以此表示自己的成熟。除此之外,抽烟、酗酒,追求新潮,逃学和加入亚文化群体等行为,都体现出他们在青春期阶段对自尊的广泛需要。 四、自大——自尊——自卑 适当肯定自己的成绩和优势,是应有的自尊,但这里“适当”很重要,超过适当的程度(或过高或过低)就不是自尊而是自大或自卑。 1、自大 有些人总希望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优良的“自我形象”,这样就容易促使他们过高估计自己的长处而低估自己的缺点不足。如果他们不能积极客观地而是消极主观地评价自己,或者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8a5ec0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