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 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 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 遭受他人/环境的攻击或烦扰:恶臭之气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会引起愤怒的情绪。 (二) 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三) 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四) 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 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 媒体暴力 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一) 厌恶性事件:疼痛,温度,空气污染,拥挤 疼痛可以引发攻击性行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遭受到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温度:炎热的天气更容易让人烦躁。 (二) 情绪唤醒 刚做完运动后,人的攻击性会增强。在打完架之后或受到惊吓之后会更富有激情。 (三) 侵犯性线索导致侵犯行为发生 所谓武器效应,愤怒的情况下看到武器会更容易激发侵犯行为。 (四) 群体影响 去个体化与侵犯行为:责任扩散的群体暴力行为。在群体中丧失自己的责任感,做出平时不敢做,或与自己平时行为规范不一致的侵犯行为。 (五) 酒精导致的侵犯行为: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更高的侵犯倾向。 (六) 大众传媒,电子媒体与侵犯行为的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7a10e06edb6f1afe001f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