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看杜甫的诗歌特色

时间:2023-03-13 15:09: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看杜甫的诗歌特色

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反映现实的一部杰作,诗中描绘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诸多情感都掺杂其中,本文主要以这首诗为例子,分析了杜甫诗歌的思想倾向、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诗人的矛盾思想。



关键词:杜甫;诗歌;特色

一、关于诗歌的思想倾向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积极入世,希望为社会、为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诸多诗歌都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以及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当雄伟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怀才不遇相碰撞,诗人又只能在诗歌中叹惋。而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则把这些思想都表达了出来:



我们大概可以把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分为三个部分:从文章开头到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为第一部分。其中有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苦闷;对自己定下不能达到的目标而自嘲;明知自己会失败,依然辛苦操劳,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为百姓的苦难发愁叹息。主要是表达诗人的爱国之心,忧民之怀。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枯荣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诗人对从京城到奉先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着重渲染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生活,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做了最本质的概括,是诗人对统治者不顾百姓、安然享乐的态度的控诉。从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到最后为第三部分。写的是诗人到奉先后自己家里发生的事。通过:自己作为一个官,孩子尚且饿死这件事,侧面反映出当时普通百姓的困顿生活。表达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忧虑与同情。



二、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现实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了热爱祖国、人民以及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也对社会现实做了深刻的描绘,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从三类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现实:



第一类即地位较高的掌权者,他们能欣赏神仙舞,用貂鼠裘保暖,蹄羹招待客人,吃的是来自遥远南方的香橙、金橘——极尽奢华享乐;第二类即以诗人为代表的低级官员。他们即使享有特权,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租纳税,但任然生活困苦。诗人描写自己家发生的事情:幼子饿已卒。虽然职位很低,但




好歹是一个官,孩子都被饿死,从侧面反映出毫无特权,背负沉重苛捐杂税的平民百姓,生活应该是更加艰难的。诗人在第三类就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在收成好的年成尚且没有饭吃,可见赋税剥削之重,也可以想见在收成不好的时候,百姓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了。通过描写当时贫富悬殊大这一社会现实,反映人民苦难,揭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三、诗歌中表现的矛盾思想

出身于累代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走的是积极入世、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道路,这是他的人生主旋律。当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则通过隐逸思想过度,转而在虚拟的精神世界里继续自己的追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不光描绘了这两种矛盾思想更刻画了杜甫其他不为人注意的矛盾心态:



1)积极入世与求功名无果的矛盾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国家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诗歌中写下窃比稷与契可以从中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希望能有稷与契那样的贡献。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杜陵有布衣,诗人当时明明已经有了官职,为何以布衣自诩呢?因为诗人当时是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在这样的职位上,自己的政治抱负并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诗人看来,自己与一个布衣没有什么两样。再加上,诗人在写下这首诗时,已经四十三岁,在这样的年纪当一个小官,其理想实现十分渺茫,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2)仕与隐的矛盾

当抱负难以实现时,诗人就有了的想法,于是他写出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的句子。向往自由,本是人的天性,但是由于立功立言的思想始终在杜甫的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而隐居只是希望在做出一番回天转地的宏伟事业之后才采取的行动,所以尽管立功立言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他也不甘引退因为一旦选择归隐,诗人自身的自我价值不能实现;但是选择入世,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也很渺茫。无论做何种选择,对于诗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因此,他自我安慰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朝廷人才济济,并不独缺自己。可是诗人并不能说服自己放弃,因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他自己忠君、爱民,希望为社会做贡献的本性,让他无法选择离开。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会一直忧国忧民,不能收敛。即使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虽然有过徘徊与怀疑,最终依然坚定自己的立场: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怀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3)追求百姓安乐生活与现实黑暗的矛盾

诗人在自己孩子饿死的情况下,依然担心百姓交租纳税、没有饭吃,边防士兵,缺吃少穿。从最后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不会终结。为百姓、国家担忧,肯定是希望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虽然当时的唐王朝政治腐败,统治黑暗,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而是把寄希望于朝廷,




希望统治者能做到国富民强。诗人希望百姓安乐、国家富强这个愿望是属于对未来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而当时的统治集团腐败、黑暗,诗人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则是由于那个时代,儒家知识分子忠君的思想所决定的。



忠君与爱民在诗人的内心中是一致的,也是诗人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忠君是诗人绝对不能抛弃的准则,但另一方面,诗人现在所忠的君却是只知享乐的君,在他的统治下低级官员的生活状况是幼子饥已卒无食致夭而贫民百姓则是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并沒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即爱广大人民百姓。当在君主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时刻处于贫穷饥饿的状态下,诗人依然坚持忠君不动摇。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诗人把责任全部归结为臣子的问题,认为是臣子忽略了皇帝救国活民的好意,才导致了社会上的一些问题。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以玄宗比尧舜,可见在诗人心中,玄宗的地位之高。以至于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情况下,依然无法舍弃君主朝廷而去,其为国爱民的仁爱之心,始终以君主的至上地位为先。而寄希望于君主,对诗人来说也是解决这个矛盾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结语

生活在盛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见证了唐王朝的风雨飘摇,杜甫的诗歌不复李白那样反映盛唐气象的豪迈之音,而多是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句子《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就是他反映社会矛盾,人民悲惨生活的众多诗歌作品之一。其中,通过对比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普通百姓仓皇挨饿侧面反映出安史之乱时期唐王朝的社会状况。我们可以从诗人的描述中侧面了解到当时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的不同生活,更好地认识在那样的动乱年代的社会境况。



参考文献

[1]王翠英《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第148

[2]高艳芳《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柳州师专学报 201110月第26卷第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916eff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