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与初中文学作品解读)《雪》之我见 阐释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许多所谓的研究者打上了很深的政治烙印。例如。鲁迅的散文诗《雪》,虽然区区几百字,可方寸之中见天地,许多解读者还把它划入“散文诗”的体裁类别中。 任何阅读都不可以是“清白的阅读”,必然渗透着主体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仅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所理解到的意义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且同一读者对同一文本,在不同的时期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或理解。鲁迅先生的《雪》描绘了两幅图,一幅是南方的雪,一幅是北方的雪。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北方的雪,冰冷、坚硬、灿烂。 文章第一部分写江南的雪,首先把江南的雪写得“滋润美艳之至”,这是对江南的雪的特点的总概括,接下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想象来分写这一特点,我们看到的是鲁迅想象中的一幅美好的画卷,这幅画所传递出的恰恰是鲁迅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鲁迅向往这样的温暖和和谐,鲁迅向往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又写起了朔方的雪,如果说第一部分写尽了鲁迅对一个美好新世界的向往之情,那么这一部分鲁迅又写尽了对这个眼前旧世界的决绝的战斗姿态。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我认为这句话里面的关键字应该是“决不粘连”,“决不”表现的是态度的坚决,“决不粘连”,表现的是一种战斗的姿态。虽然是写朔方的雪,其实是句句在写他自己的战斗人格。 这两个部分既相互对比,也互相映衬,它反映了鲁迅人格里面不同的构成,即温情的一面和战斗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诗说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因为他高度凝练的概括了鲁迅战斗的人格,“孤独的雪”一方面展现了作为一个启蒙者那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展现了鲁迅坚毅的战斗精神,那就是决不和那些真面假狐者为伍彻底斗争的姿态。“死掉的雨”是对现实的绝望,“是雨的精魂”是认识到唯有否定眼前这个世界,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以说《雪》这篇文章无关什么革命斗争,更不是写景抒情的那种小散文,而纯粹是鲁迅对自我人格的一种解剖,在这种解剖中,鲁迅把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决绝的战斗姿态高度的统一了起来,是一篇地地道道的鲁迅自我人格的象征,它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是一篇不愧为大家手笔的经典之作。 总之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不断地解读,因为其中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品味体验,从而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在阅读中得以扩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052e68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