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总量不变 关于海水总量变不变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有争论,但都没有证据。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海水总量变不变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搞清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必须首先要搞清地球是如何演化的。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地球膨裂说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形成地壳;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大气圈。40亿年前,由于地球气温逐渐下降,岩石圈开始形成。这时地球的半经是现地球的1/2、表面积是现地球的1/4。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来,造成岩石圈内部的温度增高、压力逐渐增大,地球开始膨裂。 太阳的表面温度5800摄氏度,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二百万摄氏度。因为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所以氢、 氦, 其它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当太阳爆炸,熔融的地球从太阳飞出时,便携带了大量的氢、 氦, 其它元素。这时的地球5800摄氏度。当地球从太阳飞出后,温度逐渐降低。 43亿年前当地球的温度降到1000摄氏度时离子的氢、 氦, 其它元素便由离子状态演变成分子状态。 40亿年后,由于地球的热量不断散发,地球表面温度降到400-700摄氏度(居里温度),氢、氧分子形成水分子以水蒸汽状态存在,岩石圈形成。 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沸点以下,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海水并不咸。 由于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的热量散发不出来,地球开始膨胀,体积开始增加,海水的深度开始变浅。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生。 8亿年前,地球的气温逐渐降至摄氏零下30度,大陆上的海水全部结成冰,大陆被极地冰川、山岳冰川和冰原所覆盖,冰层的厚度5公里,海上的冰层也有一公里厚,海洋生物只能在更深的海洋中生存。这就是“雪球地球”时期,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形成原因。这时的岩石圈厚度最大,也最坚硬。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放出热量,内部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圈开始发生膨裂,使海水开始从大陆上退却,流入岩石圈裂缝形成海洋,岩石圈开始露出海面形成大陆。 2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压力不断增加,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岩石圈膨裂露出海面形成了七大洲,海水流入裂缝形成了四大洋。 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最后一次大膨裂,岩石圈彻底露出海面,大陆彻底形成了;海水最后一次从地球上彻底退出,流入海洋,海洋彻底形成了。 我国科学家在珠穆朗玛锋地区,发现早奥陶世至始新世中期的海相沉积层厚达1.1万米;美国科学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发现海相沉积层厚达1.2万米; 波斯湾地区的沉积岩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5000-12000米;我国华北地区的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集中在中上元古界、及古生界,沉积层厚度一般6000——13000米。科学家在大陆上的其他地区,发现普遍存在几千米至近万米的海相沉积层,例如四川盆地的海相沉积层厚7千米、塔里木地区的海相沉积层厚近1千米。既然是海相沉积层,就一定是在海洋中沉积的。既然古时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最厚的海相沉积层厚达1.2万米,那么整个地球的平均海相沉积层厚度应为6000米。假设当时海洋的浑浊度为50/%,要想沉积成厚度为6000米的海相沉积层,古时覆盖整个地球的海洋深度应为12000米。 现代海洋的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乘以现海水平均深度4公里,现代海水的总量14.44亿立方公里。因为古地球岩石圈膨裂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所以古地球的表面积等于现在的大陆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古地球的表面积1.49亿平方公里乘以古代海洋的深度12000米。古海洋海水的总体积17.88亿立方公里,约等于现代海洋海水的总体积14.44亿立方公里,所以海水总量不变。 作者:赖柏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283f9c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