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节手抄报边框设计

时间:2022-04-02 19:2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技节手抄报边框设计



科技节手抄报边框设计:鸟击落飞机

我们知道,运动是相对的。当鸟儿与飞机相对而行时,虽然鸟儿的速度不是很大,但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大,这样对于飞机来说,鸟儿的速度就很大。速度越大,撞击的力量就越大。

比如一只0.45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的飞机上时,就会产生1500牛顿的力,要是撞在速度为每小时960千米的飞机上,那就要产生21.6万牛顿的力。如果是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700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浑身是肉的鸟儿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

关于科技的手抄报图片

196211月,赫赫有名的“子爵号”飞机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伊利奥特市上空平稳地飞行,突然一声巨响,飞机从高空栽了下来。事后发现酿成这场空中悲剧的罪魁就是一只在空中慢慢翱翔的天鹅。 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991106日,海南海口市乐东机场,海军航空兵的一架“014号”飞机刚腾空而起,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机体猛然一颤,飞行员发现左前三角挡风玻璃完全破碎,令人庆幸的是,飞行员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术终于使飞机降落在跑道上,追究原因还是一只迎面飞来的小鸟。

瞬间的碰撞会产生巨大冲击力的事例,不只发生在鸟与飞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鸡与汽车之间。如果一只1.5千克的鸡与速度为每小54千米的汽车相撞时产生的力有2800多牛顿。一次,一位汽车司机开车行使在乡间公路上,突然,一只母鸡受惊,猛然在车前跳起,结果冲破汽车前窗,一头撞进驾驶室,并使司机受了伤,可以说,汽车司机没被母鸡撞死真算幸运。

科技节手抄报边框设计:莫尔斯电码


为了尽快地把有用的信息传递到远方去,古代的中国,在遥远的边塞通向京城的道路上修建了许多烽火台,边境一有战事或其它急情况,就一站接着一站地点起烽火,把信息传到京城帝王那里。但是,烽火台造价很高,还需要昼夜派人驻守瞭望,又不能传达信息的具体内容,所以,大量的信息还得靠人力传递。

关于科技的手抄报图片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这个地方打败了波斯军队,赢得了保卫国土的胜利。为了让首都人民尽快地分享这一喜讯,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希腊军队的将领就派了一个叫斐迪辟的士兵,徒步从马拉松平原一刻不停地跑到了当时希腊的首都雅典。当斐迪辟向首都人民报告了胜利的喜讯后,终于因极度疲劳而倒下牺牲了。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就把他所跑的全路路程(42195)列为长跑比赛的一个项目,并命名为马拉松赛跑。在古代,人们传递信息是多么地困难啊。古代人们极力地寻找最快的传递信息的方法,然而,只能在神话小说里创造出“千里眼”和“顺风耳”,以寄托自己的理想。“顺风耳”的理想终于由一名美国画家实现了,他就是电报机的发明者──莫尔斯。

19世纪初期的一个秋天,在一艘航行的船上,一群旅客正围着一个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听他讲述发明不久的电磁铁:一块马蹄形的、缠着导线的铁块,一通电就会产生吸引力;而电流一断,吸着的铁性物质便都掉了下来。大家都被这新鲜事吸引住了。当时莫尔斯也正好在场,他在感到好奇的同时,却比周围其他人想得更深、更远。他向杰克逊问了一个问题:电流在导线里流动的速度快不快(见莫尔斯毫无电学知识)?当他知道电流的速度快得在几千千米长的电线里,一瞬间就能通过时,一个大胆而又新奇的想法,在他头脑中出现了。

海轮上的巧遇,改变了莫尔斯的生活道路。他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绘画事业,开始了发明电报的艰苦研究工作。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利用电流一断一通的原理,发明了电报机和用点画表达信息的电码──“莫尔斯电码”(目前使用的小学自然课本中选编的电码就是其中的一种),使通讯变得便利了。


电报虽然能迅速地传递信息内容,但是,发报人先得把信息内容转换成符号,按一定的操作规律把这种符号发送到收报人那里。收报人收到这种符号后,再利用电码把它所代表的内容翻译出来,还是比较麻烦。如果能直接传送语言信号那该多好啊!人类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发明了电报后,又在给自己出新的难题了。

第一个向这个难题宣战并获得胜利的是美国一位研究聋哑语的教师贝尔。贝尔开始研究这个难题时,对电学一窍不通。但是,他在研究人的声带过程中想到:声音是靠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能不能把这种振动通过电流的强弱变化送出去呢?能不能把物体的振动变成变化的电流,再把变化的电流还原成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来呢?这可真是个大难题。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贝尔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华盛顿,从头开始学习电学知识。经过3年的发奋努力,他在机械工匠沃特森的帮助下,终于在187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话筒和听筒。用电流传送声音的理想实现了。但是,当时的电话杂音太大,传送距离又太短,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1878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话机作了较大的改进,使通话距离增长到100多千米。1915年,贝尔又进一步解决了由于长距离通话给电话机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终于在这一年的美国,架起了第一条长达6000多千米的电话线路。

现在,电话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在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12人就拥有一台电话机。电话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有的电话机当主人不在时,能自动地把对方的传话内容记录在磁带;有的除了通话外,还能同时传送手写的文字或图形;有的甚至能通过电话机前的荧光屏使通话人相互见面。这可真比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神了,因为这种可视电话同时具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双重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47cd29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