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备受关注。预算绩效评价是一种组织管理方法,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绩效表现。本文综述了国内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文献,从途径、影响和探索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途径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途径包括政策法规制度的支持、绩效指标的设定和数据采集分析。众所周知,组织绩效评价是一种国际趋势,国家也在多个维度上制定了相应政策法规,以支持高校绩效评价的实施。例如,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统计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评价的目标、要求和各类评价的内容和程序。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规范高校评价的流程、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的绩效表现。 另外,高校评价中的绩效指标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将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有学者提出,高校的绩效指标应包括任务完成度(如论文发表、科研经费使用等)、资源利用效率(如师资配置、教育资源利用等)、社会反响(如学生就业率、社会声誉等)三类维度。透过这些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刻画高校绩效的优缺点。当然,为了确保指标的准确性,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也需要得到妥善的规划和实践。 二、影响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对于高校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内部约束、外部认可和启示改革。首先,高校绩效评价可以加强内部约束力量,促使各领域的工作更好地落实到位,从而提高绩效的实现。例如,红星新闻报道,2018年,湖南科技大学所采用的管控机制使得财务管理方案的支出预测精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且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这种内部监控机制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其次,高校绩效评价对于外部认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绩效评价结果是高校参与各类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但评价结果若能表明高校发展的优势,就有望为高校争得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同时,绩效评价结果若展现了高校发展的短板和发展方向,也有助于高校吸取经验,进一步改革和提升发展水平。 最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对于改革思路与路径的启示也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面临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简单、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不够的问题。通过对高校绩效的评价,可以明确高校的优势、劣势,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制订科学、可行改革路径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验与指导。 三、探索 当前,国内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在探索多个方向。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和性能建模方面,使用一些新技术和方法,从而提升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例如,有学者采用基于AHP和DEMATEL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了学科建设“历程-要素-指标”三层结构,从而帮助高校更好地实现科学的绩效评价;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也加强了对绩效评价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发挥。例如,沈阳市教育部门实行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年度监察评定制度,以评价结果为基础,评定评价过程的科学化、公正性、实效性等方面,以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防止评价结果被篡改。 总之,近年来,国内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广泛的应用。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绩效指标的设定和数据采集分析的完善,高校绩效评价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部管理的新工具,并在不断发掘其创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97216d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