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作者:洪远娜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96期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具备的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疏导。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自尊心;家校合作;调控情绪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步入少年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对外界的压力也比较敏感。当与父母、教师、同学之间出现交往问题的时候,可能做出一些比较反常的举动。这时,教师、家长不能灰心、焦虑,要知道心理变化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经历,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教师们要积极应对,及时疏导。 一、维护学生自尊,激励学生进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尊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多种因素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及其发展: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有教师与同伴的、有城乡差异的……而教师对学生的自尊发展影响深刻,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例如,2013年,笔者任教的班级从乡村转来一名男生。由于这个学生行为有点“放荡不羁”,又是刚转学来的,班主任就跟他说了几句,希望他能遵守纪律,注意自己的行为……还对他说:如果违反纪律,就让他回乡下去。然而,在开学的前几周里,他上课经常睡觉,无心听讲,作业看心情完成。班主任向家长反映了几次没有什么效果,课上批评、课下教育都无济于事,上班主任的语文课更是糟糕。 但笔者发现,他在笔者的数学课上状态比较好,课堂上也会跟其他学生和教师互动。于是,笔者经常和他聊天,言语间笔者察觉他对语文教师比较敌对,过了一段时间笔者才从他口中了解到:他对语文教师有意见,因为开学初教师那句“送回乡下去”的话,认为教师看不起他,而且教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他,没有顾及他的面子。知道这些情况后,笔者及时跟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才恍然大悟,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无意之举确实伤及了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很诚恳地向他道歉。后来,笔者对他采取了迂回教育的方法:如果他在课堂上犯错,笔者会提醒他但不当面批评;如果作业没有完成,让他自己限定时间补上来。慢慢地,他的课堂听讲情绪好了很多,作业不拖欠了。有时,笔者会请他给其他学生讲数学拓展题的解题思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数学成绩越发优秀。教师们又帮他制订了一个个短期目标,逐步把英语科和语文科落下的课补上。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是最好的良药。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下。有次数学测验又不及格,旁边有位教师说了一句很伤学生自尊的话,他的脸刷地红了,双手揪在一起。看到他那窘迫的样子,笔者赶紧伸手拍拍他的肩,指着试卷上错的计算题问他:“你会吗?”他思考了一下轻轻点头。笔者接着帮他分析了试卷里面容易得分的错题,对他说:“只要你做题后认真检查,得60分对你来说不难,能做到吗?”这次他狠狠地点了点头。此后,笔者有意识地训练他的计算能力,果然下一次单元测验在及格线以上了。这对他来说实属不易,这不仅使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更使他树立起了可贵的自信心,也维护了自尊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引导方式。作为一个教师应有一双慧眼和一颗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在意自己闪光点能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也正是由于有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励和认可,才使他们找回了自信。 二、家校配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消极自卑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有的体现为“破罐子破摔”,做一些出格的事,有的则是把自己藏起来,不与人沟通。作为教师,应该对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更加关心,应加强师生之间、父母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疏导,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两者缺一不可。 几年前,笔者接手六年级一个班。班级里有两个男生,学习成绩严重落后,他们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影响课堂纪律。笔者了解到:A的父母离异,母亲对学生疏于管教。B的父亲比较暴躁,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因为有共同点,这两个学生就玩到了一起。 这两个学生的心思都比较单纯而敏感,因为学习成绩低和家庭的原因感到自卑。以前每次教师跟家长反映他们在校的不良情况后,A回到家里,母亲总是冷嘲热讽说他几句就完事;而B回到家,父亲通常是打他一顿。这俩人的情况继续状告家长只会使他们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笔者多次打电话和两位家长沟通,使A的母亲明白学生需要母亲的关爱和照顾,婚姻问题不能给无辜的孩子造成伤害。A的母亲表示以后会多关心孩子,会注意和学生说话的内容和语调。慢慢地,笔者发现学生A的精神面貌好多了,上课认真了不少。另一边,B的父亲也慢慢地了解了孩子的苦恼,知道自己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期望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能力,以致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在教育孩子时会耐心一些,尽量不再动手打孩子。 在学校下课或放学时,笔者会时不时地和他们聊几句,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会选择偏基础的题,做错了耐心地给他们辅导;作业书写工整时,画上一个笑脸给予鼓励。逐渐地,他们上课认真了不少,和班里的同学相处融洽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长非常必要。 三、教给学生方法,学会调控情绪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常常大起大落。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调适情绪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本学年,笔者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个男孩脾气特别暴躁,和同学一发生矛盾冲突,就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人。要是被教师批评了,要不是一整天都情绪低落,赌气不参与任何学习活动,要不就是露出非常愤怒的表情,大有想跟教师干一架的架势。家长对他也无计可施,班里的学生对是他更是敬而远之。 这个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进行冷处理。笔者具体做法是:一是若有学生来告他的状时,先不急着批评处理,让他面壁反思;二是在他攥紧拳头露出发怒的表情时,笔者教他转移情绪的方法:深呼吸,心里数五个数;三是让他和同学合作检查教室的卫生情况;四是让其他学生观察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共同努力,虽然他的情绪会有反复,但对比之前平稳了很多,同学们也不那么排斥他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教师要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耐心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4):10-12. [3]張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责任编辑 罗良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05655f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