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依据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采用有效的评价依据才能真正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学的改革。那么该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设定评价依据呢?又该如何去实施呢? 一、以“文本”为抓手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既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也是考查的依据。所以在转变课程观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并以此分析学生对文本及文本外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为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依据。 对于文本资源的挖掘,首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维目标上严格要求,抓好每一个训练点,成为教师利用和开发的“引子”,如教《钱学森》一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不仅在上课时能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氛围之中,而且可以评价学生的求知能力;还可以抓住教材的延伸挖掘资源,如教《半截蜡烛》一课,教后可请学生配乐感情朗读、改编课本剧等,对此也可以发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状况。其次现代社会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我们也应努力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教师可结合语文课程资源所给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教科书,并且能把这本“教科书”转化为语文素养发展的源泉和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考卷”。 二、以“根本”为主体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的。教师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观的转变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而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努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陷入了重感悟轻训练、重人文轻工具的泥潭,语文本体被严重弱化,出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学力有所下降的趋势。那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呢?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简言之,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扎实训练,所以在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还须抓住语文的“根本”。比如教学《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很注重学生的”读”,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展示了其语文能力,笔者也从中体悟到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1.轻读课文,找出描写泗水河畔春景的句子,画出来。 2.出示相关句子。(1)用心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泗水河畔的哪些美景?美在哪里?(2)指名朗读、交流、评价。(3)引读朱熹笔下 的泗水河畔。出示: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齐读。(5)指导朗读:作者如此描写春天,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笔者欣赏和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3.填空练习: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造就的。但她仅仅创造了这些吗?你怎么知道的?……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吗? 出示:()是她的()(学生练习)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小小的省略号竟能引发我们这么多美妙而又神奇的想象!你们不仅有感情地读出了文本,而且把它们读活了,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大自然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吧。 (从“读”出发,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展示。) 5.感情朗读。传统的“读”,一样焕发了生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听、说、读、写、思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能紧紧抓住“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习之“本”去训练学生,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依据,学生成长就会有正确的方向。 三、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语文潜能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活动就是要依据这些规律。这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在原有语文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所以在评价学生某一阶段语文学习情况时,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去评价,不能用停滞的眼光去评价。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感知、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考的规律与方法。当然评价学生也就不能只看分数,只看结果了。 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依据应力求多元、全面;作为评价者应力求真诚、灵动,让有效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会得到公正的评定,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一定充满盎然生机,评价学生的体制必将有一片芳草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48f4b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