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听后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记 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而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也有许多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的曲子,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在许多古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曲子之一。 琵芭曲《十面埋伏》号称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歌曲真实地反映了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在垓下进行决战时的场景。用琵琶声演绎了“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一系列的声音。垓下决战,使汉高祖刘邦失去了最后一个具有明显威胁的对手,也使一代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歌曲开始,一阵富有节奏而悠扬的音乐将人们带入了历史长河中。慢慢地,音乐由散渐快,由悠扬转换到了急促。音乐使人们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汉楚两方出兵前的浩荡声势;金戈铁马,战号齐鸣,众将士们在各方首领的动员下,纷纷下决心要消灭对手,音乐中表现出了各将士的威武气派及取胜决心,展现出了军队英武矫健之雄姿,为之后的生死搏杀埋下了伏笔。 这时,又响起了一阵音乐,声音低而急促。一个寂静的夜晚,汉军为了一局取胜,在垓下设下埋伏,宁静却紧张。一阵短暂低沉的音乐过后,又响起了急促而响亮的声音。两军在垓下短兵相接,刀枪相见。描绘了在九里山上,两军激战、生死搏杀的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交织不断,震撼人心,一高难得的激发,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最后,项羽大败,仅率二十余骑逃脱。在追兵紧跟的情况下,项王依然转身奋勇杀敌。最后仅剩其孤身一人,且身负多处重伤。音乐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节奏来代表凌乱不堪的马蹄声,表现出楚军大势已去。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项羽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慷慨赴死。最后,音乐戛然而止,一剑下去,一代霸王,力能举鼎的项羽大吼一声:天要亡我,奈何奈何!最终死在了乌江边。 项羽是一个军事奇才。羽年少时,,叔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由此,不难看出项羽的心胸大志。项羽力能扛鼎,武艺高超,而且用兵能力也很好,而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奇才,在他的军事天赋背后相对立的是政治上的愚蠢与为人的残暴。坑杀战俘,放逐义帝,自己虽立王,却失去了各路诸侯的人心,是一个众叛亲离的人。而用人方面更是愚蠢。刘邦手下许多将领虽然出身不同,却各为所用,而项羽却连个范增都不用。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的失败应该是必然。在一片悲壮声里,依稀可闻的项羽的悲哀和听众的声声感叹。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他是一个败者,而他的这种气节,却当之无愧的受后人的景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929c64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