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

时间:2023-03-25 14:2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系统内的两个主要力量:第一个是市场的力量;第二个是政府的力量;城市规划代表了政府的力量。城市经济学追溯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威伯尔。汤普逊1965年出版《城市经济学导论》是城市经济学独立的标志。阿隆索,穆斯,缪尔斯三位提出的城市土地和住房理论为城市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城市经济学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他运用经济学基础理论揭示出的经济运行原理来分析城市经济问题和城市政策,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2.城市经济学经济学中具有独特特征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特征表现在对经济活动空间关的分析。

3.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对城市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价,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涉及三种关系:市场经济关系(是指众多的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是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外部效应关系(是指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基础理论;城市问题分析

基础理论包括宏观的城市化城市经济增长理论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城市公共经济理论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是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城市问题分析主要针对“城市病”,如交通拥挤,失业,城市犯罪,城市贫穷….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对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即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面对这矛盾就有分配方式问题,主要有两种分配方式:市场的分配方式和计划的分配方式(政府)

经济人定义: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所以有了效用最大化(是指消费者)和利润最大化(是指厂商)利润=销售收入-成本=(产量x价格)-(劳动成本+资本成本+土地成本). |

边际效用的定义: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每多购一单位的商品,都会给他带来新的效用,这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效用就称为边际效用,有了边际效用就会随购买量的增加效用减小,称为边际效用递减率。边际效用与收入分配;边际产出与总成本分配。

需求曲线是下降曲线;供给曲线为上升曲线;两线交点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此时生产者为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为效用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

第二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有三个:土地规模;人口规模;就业规模。人口规模和就业规模。之间的差距,由一个带眷系数所决定。即每个就业人口抚养的非就业人口数。解释城市形成的经济学三个基本原理:生产要素组合原理;规模经济原理;集聚经济原理;城市的集聚力和分散力作用带来城市的均衡规模和最佳规模,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是城市的最佳规模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的最左交点是城市的最小规模,最右交点是城市的均衡规模通常均衡规模大于城市的最佳规模我们说城市规模过大是指城市均衡规模大于城市的最佳规模

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不可再生,不具可持续)资本(可再生,三项要素中最具可持续)劳动(可再生,不具可持续)。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力;

经济增长。即产出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外延式增长(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增加土地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内涵式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如知识经济,创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靠内涵式增长。 为什么要对外招商引资因为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与生产技术有关,资本增长率=城市内储蓄率+资本净流入增长率。如果生产技术,城市内储蓄一定,只有靠资本净流入增长率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资本净流入增长率只有靠增加资本流入量,所以。


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资本产出比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产业政策过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倾斜会带来就业方面的问题。

经济增长率=建设用地增长率×资本密度÷资本产出比

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基本的市场需求可分内部的需求和外部的需求,可把城市部门分为基本部门(对外出口部门)和非基本部门(服务部门)。基本部门,其产品是输出到城市外部市场上去,为基本经济部类;非基本部门,其产品是销售给城市内部市场上去,为非基本经济部类;用区位熵的方法区分城市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由这些行业组成的部门为基本部门,反之为非基本部门。

某行业的区位熵=(该行业就业人数÷城市总就业人数)/(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全国

总就业人数)

基本部门的选址要求与其行业特点有关;

非基本部门的选址要求可以依据城市内人口分布和基本部门的空间布局来定;



第三章 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是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和空间均衡理论,成为城市空间问题分析的基础。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二百年前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862年发表)是区位理论的基础。农业区位理论: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农业生产的分布是同心圆的状况,由内到外集约度递减。农业的集约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集约度的递减主要原因是两个替代的存在:即交通成本与地租的替代关系,距离中心城市越远,交通成本越高,地租就越低;随地租的下降,生产者就会用土地来替代资本和劳动,从而导致劳动和资本的集约度下降。

不论是住房市场还是土地市场中,“价高者得”是一个基本的分配原则。购买价格等于多年租用价格贴现之后的“和”

市场租金梯度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价曲线,它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呈下降的趋势。它是由所有的竞标租金线的外缘构成。它说明了:

在土地市场,地租随距离的下降是由于运输成本随距离的上升造成的;

在住房市场,房租随距离的下降是由于通勤的交通成本随距离的上升造成的;

通过土地与资本的替换对城市规划来说很重要:一是城市中心区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也应是土地利用强度最大的地区;所以中心区的容积率最好交给市场来决定有利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率;二是交通条件决定了土地价格,进而是土地利用强度,所以交通是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最有效手段。

带来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展的二种情况:一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如矿业城市。二是城市交通的改善带来的交通成本下降和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如美国的城市郊区化。中国目前的城市空间规模扩展主要是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

市场的形成和运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清晰的产权;二是完善的规则;三是监督机制;以上三个条件都市通过制度来实现,所以土地制度为土地市场的形成和运转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土地制度的总体架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下来的。 }

中国的二种土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一般的土地产权分:公共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现在的中国土地分:国家所有(城市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两种。

土地所有权实际是多项权利的集合体,其中重要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与转让就是把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加上部分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就可以进入土地市场交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b241e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