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四大丝绸厂的没落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纺织》 2014年第5期 文 |本刊记者 苏珍珍 前几年拜访苏州时,曾经听到过当地人说起两件和苏州刺绣有关的故事:故事一,当年苏州为了引进与新加坡合作的工业园区,政府招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时,特地带李光耀去了苏州刺绣研究所,李光耀看了绣娘的精细工艺,大大增加了对苏州的好感,对工业园区最终落户苏州起到了一定作用。故事二,据说明基友达集团董事长李耀当年去苏州考察,也去了刺绣研究所,看到苏州人能做这么精细的工艺品,认为苏州人一定能做好精细的IT 产品,于是决定投资苏州,明基投资苏州,对于苏州IT 产业开好头起到了很大作用。 古城在,丝织不复 作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府”,苏州这座城市可以说是靠丝绸发展起来的。在苏州,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丝绸的气息。三关六城门里,依然能够依稀地触摸或感受到与古代丝织业相关的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据考证,苏州城内至少还留存着百余处与苏州古代丝绸生产有关的场所、街、坊、巷、桥、官府织局、丝织工场、碑刻等,这在世界丝绸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苏州至今还保存着与古代丝绸遗址有关的地名,如:织里,为吴王宫廷织造锦绸的场所,位于今城内道前街之司前街口吉利桥一带,吉利桥原称织里桥,后讹为今桥名;锦帆泾,春秋时为子城护城河,为今人民路西侧憩桥巷至香花桥段,现人民路东侧干将路与十梓街间第一条通道仍称为“锦帆路”。 从当地人的口中,笔者了解到,在苏州古城东北区域的原住民中,至少有一半的家庭只要上溯三、四代,都与丝绸业有关;在进入现代之后的前30 年,有近3 万多家庭中有成员曾在丝绸行业就业;在古城区大规模改造之前的东北半城,连续五、六代及以上都从事丝绸行业的“丝绸世家”并不鲜见。人们从中确实可以掂量到丝绸产业在苏州古城区的不一般的广泛、深厚的影响。 甚为可惜与遗憾的是,有着千年辉煌历史的苏州东北半城的丝织产业,如今已经无法寻觅与捉摸到丝毫的历史遗存与印迹了。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东北半城的核心街区——平江路街区,理当对积淀厚重并特有的丝织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 不过,苏州丝绸制造真正意义上的没落,应该是随着东吴丝织厂、苏州振亚丝织厂、光明丝织厂、新苏丝织厂这曾经的四大绸厂的破产、倒闭与被收购。 东吴丝织厂:被收购后的传承 苏州东吴丝织厂创建于1919 年,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集织造、纺丝,服装等生产能力于一体,曾经是以生产出口真丝绸和各类交织花色绸以及化纤织物为主的全国丝绸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和出口定点单位,也曾经是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1958 年,苏州东吴丝织厂工程师沈大宝首创丝绸机械提花机,边织造边挖花,产量提高一倍以上。而之前类似敦煌绸等织物均采用传统的手工挖花工艺,织一梭后停车挖二次梭,产量低,每小时仅3 寸左右。而后,新苏丝织厂制成苏州第一台自动丝绸检验机。1960 年,新苏丝织厂成品车间试制成功苏州市第一台自动检验机,提高工效三倍。 然而,过去的辉煌没能延续,进入21 世纪,由于经营不善,这个原先织造宋锦的“苏州东吴丝织厂”不得不宣布倒闭,2009 年其用于生产的全部织机和配套设备由吴江鼎盛丝绸公司收购,原东吴厂的管理、技术、操作人员也被引进鼎盛。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研判,江苏鼎盛丝绸决定将成本高、难度大,但有一定人才基础的宋锦织造作为企业的转型方向,并找来被国家文化部确定的苏州市宋锦传承人钱小萍,开始“宋锦产业化”项目。投入50 多万元,经过技术团队两年不懈地试验、调整、积累,最终将一台200 多万元从国外进口的织机,改造成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织机,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就此,苏州东吴丝织厂的部分传承得以延续,这个曾经在80 年代就在苏州率先建造了17 层的高层公寓楼的企业,(当时苏州还没有高层的住宅房,连小高层都没有)这个曾经最早有进出口自主权的老牌丝绸企业,黯然消失于江湖。 从“全国学振亚”到如今的销声匿迹 苏州振亚丝织厂曾经被认为是苏州的一个奇迹,也是近现代苏州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和代表,由娄凤韶、陆季皋等人于1917 年在仓街开办,时名为振亚织物公司。 1925 年振亚厂改装电力机试制成功。织机改进的结果,使产量大增,效果显著,各厂纷纷改机。从此苏州丝织工业由手工业工场转入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道路,是苏州近代工业的典型代表之一。1954 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始称公私合营振亚丝织厂。 振亚丝织厂在苏州最早生产人丝花绡产品。1961 年,苏州振亚丝织厂在苏州最早开始生产人丝花绡产品---- 伊人绡,1966 年又开始生产迎春绡。人丝花绡产品伊人绡和迎春绡轻盈柔软,富有弹性,高雅华贵且具有立体观,朵花似同绣衣,平空镶嵌在半透明的乔其纱上,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人丝花绡产品宜作各种头巾、面纱和裙衣,也可作窗帘、帷幕等室内高级装饰。 1972 年10 月,苏州振亚丝织厂攻克关键的四大件:喷丝板、计量泵、螺杆挤压机和无级变速箱,以及自制500 升的耐碱、耐高温高压的熔融锅等,形成了一步法生产锦纶长丝的设备并生产出锦纶长丝90 吨,从而建立起国内第一个锦纶长丝合纤车间。1974 年10 月,苏州振亚丝织厂通过开展涤纶纺丝一条龙会战,从法国引进低弹假拈机,自制真空干燥转鼓,安装冷却空调设备,纺出国内第一批68D 涤纶长丝,强力4.5 克/ 旦,伸长20%,纤度68±5% 旦,填补了国内涤纶长丝生产的空白,在国内第一家实现工厂化生产涤纶长丝。1984 年9 月,由苏州振亚丝织厂、苏州绸缎炼染一厂生产的飞童牌51815 伊人绡、51817 迎春绡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全国学振亚”的提出,就代表了曾经的振亚辉煌。振亚丝织厂在苏州最早生产修花缎。 然而在21 世纪初,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倒闭,原有的近10 万平方米的老厂房绝大部分已被拆除。就此,全国学振亚,真的只剩下曾经的奇迹。 不破不立 苏州丝绸业的今天,终究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个中细节我们已经无需一一罗列,现实是,从种桑养蚕到缫丝、丝织、印染、科研、设计、教学、销售,苏州的整个产业链在国内曾经是领先的,而且已经领先了千年,苏州丝绸拥有着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苏州其他任何产业都不具备的。 文化,从来都是需要载体的,丝绸,就是苏州特有文化的载体之一,今天,政府应当对丝绸重视起来,承认丝绸在苏州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地位。只有相关部门的观念改变了,在产业规划上给丝绸一席之地,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丝绸产业园,举办丝绸博览会,在科研开发上扶持苏州大学内原来的丝绸科研体系,在税收上对丝绸业实行适当优惠,才能在苏州重塑发展丝绸业的基本环境。 今天的我们,置身苏州,即使是走到丝绸博物馆,也不敢有人拍着胸脯说,你买到的就是百分百真丝物品。而曾经对苏州而言打通了传统与现代,打通了农业与工业,打通了整个产业链的、完整的自有产业的丝绸业,如今,也只能看着老手艺的不断失传。哀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930e14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