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展 序厅 在展厅门口,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件大型彩塑泥人作品——惠山庙会。无锡是著名的泥人之乡,惠山泥人更是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泥人作品表现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惠山庙会时大老爷出会的景象。整个作品分为里圩和外圩两个部分,里圩表现的就是大老爷出会时敲锣打鼓的热闹场景,中间还有人在搭台唱戏;外圩表现的则是惠山直街上商贩和老百姓们生活的场景。在无锡博物院落成之际,惠山泥人研究院的大师们制作了这件精品,赠于我们博物院作为永久珍藏。 接着我们就将正式进入展厅。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同时也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2006年和2007年,无锡相继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经过历代的开河排水、围圩筑堤,成为了太湖地区漕运和物流枢纽,这直接促进了无锡经济的繁荣发展。我们眼前的这座大型沙盘,就运用三维立体效果,向我们展示无锡这座以水脉、以河为街的城市从水中诞生的历史过程。我身后的浮雕和蓝色灯光,表现的就是太湖烟波浩渺的情景。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墙壁上无锡城市的标志——玉飞凤一起走进无锡的历史和文化。 史前 太湖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就是指人类以打制的石器作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时期,当然也使用骨器、角器、木器等。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太湖南部的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器。旁边展柜中展示的就是无锡地区旧石器时代先民们所使用的打猎工具,它们大多是鹿角制成的。 距今7000年前,太湖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的石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开始出现,手工业如制陶、制玉等也逐渐兴起。和太湖流域的其他地区一样,无锡的新石器时代主要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边的展柜中展示的就是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一些出土遗物。这件筒形平底腰沿釜是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当时主要使用的一种炊具。关于釜上这一圈腰沿的用途,有各种说法,它可能是为了方便搬运,可能只是一种装饰,也可能是为了防止釜内的液体沸腾溢出时、扑灭薪火。 展柜中还有其它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当时的人们主要是通过泥条盘筑法来制作这些器物。上方这个场景还原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左边的这位先民就正在使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泥条盘筑法是指在制作陶器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器物的里外修饰抹平,是一种原始的陶器制作方法。到了崧泽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陶轮的旋转、修整器形,使陶器更加均匀规整。 良渚文化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文化类型,它以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为突出特征,还发现了大量的墓葬、祭坛、聚落,很可能是中国古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良渚文化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地区,也因此而得名,它距今5000~4000多年,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无锡江阴的高城墩遗址就是良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高城墩遗址一共发现了14座大、中型墓葬,出土了大量级别很高的玉器,如玉琮、玉璧等,是良渚文化的一处高级贵族墓地。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高城墩遗址出土的一把穿孔石斧。这种石斧比较扁平,刃部锋利,一般通过孔和木质的手柄捆绑在一起使用,可以用来切割、砍砸,是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99711155270722192ef7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