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三种含义

时间:2023-04-07 12:06:4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我”的三种含义

什么是“自我”?这确实是个不太好说清的问题。

一般来讲,我们常说的“自我”有三个语境:日常生活的语境,理学的语境,哲学的语境。

在日常生活里,“自我”这个词往往指某种欲望、情感、社会权利及义务的主体。比方说,“我饿了”,“我感到悲伤”,“这笔钱应该属于我”,等等。当我们说“让我自己待会儿”时,我们所用的就不是日常意义上的、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我”了。

在心理学里,“自我”所指的似乎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在任何思想和行动中都持续存在的那个实体,或者人格,它被体验为“我”。我们能够把所有回忆、感觉和想象,都认作是“我”的回忆、“我”的感觉和“我”的想象,就是因为这个在任何活动中都保持同一的那个“自我”。当它的同一性发生断裂时,就出现了解离症(人格分裂)。所以我觉着,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自我”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把万万千千的不同质的感觉和想象,整合为某个“本质同一者”的各种样态的一个场域,或者一种力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对“自我”的体验中得到休息、得到治疗,就是因为“自我”是一种整合的、解释的力量,它可以把所有荒唐的、不合理的、异己的东西整合到一起,让它们得到安顿。命运就是这样一种异己的力量,它的安排往往超出我们的底线,让我们很难接受,却又无处逃遁;而“自我”总是可以为原本不合理的命运,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从而将它整合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是这种思路的一个表现。他讲的“自我”,是用于平衡作为道德理想的“超我”,和作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本我”的一种整合力量。我们不会把自己的生本能或死本能认作是“我自己”,也不会把那个完美的理想认作是“我自己”,我们往往会这样说:“我追求理想,压抑本能”,但不会说“我追求我自己(除非这是一种省略的说法,完整说法是'我追求实现那个独特的我自己’这里说的就是哲学上讲的自我)”。这个追求理想的我就是“自


我”,压抑本能的我也是“自我”。虽然它们三个其实都是“我”,但只有中间这个“自我”被认作“我自己”,只有它有着“同一性”。

哲学里讲的“自我”,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就都比较倾向于在描述这样一个东西: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它就是一个虚无,只有形式,所有的内容都来自它自由的设定,并且它之所以是它,而并不是它所设定的任何东西,就是因为它只设定,却从来不变成自己设定的任何东西,而且它永远有一种“设定”的原始力量。它甚至可以设定价值,设定真理,它不必依傍任何东西而存在,反而是一切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换句话说,这个“自我”其实就是“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的力量,它从任何成型的、固定的东西中逃出来,通过否定这些东西,而成就另一些东西,但随即又从它所成就的东西里逃出来……如此以至无穷。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经典概括:“存在先于本质。”所谓的“自我”,其实就是这种无本质的纯粹的存在,它不是某种东西,而是一种永远超越、永远不安的创造性的力量。

当我们说“活出自我”的时候,我们所用的这个“自我”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我。哲学上的自我,简而言之,就是“自由”,当这种自由表现为一个静态的场域的时候,它就是“绝对的个别性”,就是克尔恺郭尔意义上的“这个个体”。它的存在方式,就是“超出普遍性”,就是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内容,不为任何本质所限定,或者有一句话叫“人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这里的“人”指的不是“人类”,而是人的个体性,也可以叫“自由”或者“自我”。萨特把“自由”当成可数名词来用,他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这个可数的“自由”,就是哲学上讲的“自我”。

人是不可分类的,真正的人只能是一个一个的、个别的,每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同类,因为他们没有本质(分类必须依据某种本质上的相同或差异,才有可能实现),他们的本质是他们自由选择并实现出来的。可以被划约的“人”,不是哲学上讲的人,而是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讲的人;而不可被划约、只能被由其内部体验到的“人”,就是“自我”。

我试着来写一段话,其中分别用到三种意义上的“自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acf14e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