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教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杨凝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5年第09期 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学习的结果,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扭转这种现状,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以诗歌教学为例,谈一谈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求知兴趣,培养想象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实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把喜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心田,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递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想象空间,十分必要。 郑愁予的《雨说》一文,不借助于联想想象,学生是不能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第一节,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种子、牛羊、游鱼和小溪都没有了活力。一幅阴暗、寒冷、毫无生气的冬景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一幅温暖明媚、充满希望、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被描绘出来。与第一节截然不同,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相互呼应。仅仅借助于字面上的理解,学生们是无法获得完整的意象的。只有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初略地介绍,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文创作于1979年,“文革”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对前景一片茫然,失去了方向。诗人关注着大陆,看到了变化中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雨说》其实是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如若没有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想象,就不会领悟此诗的深邃意境,学习此诗哪里还会有什么兴趣! 张开想象的翅膀,容易打破传统文学的框框,突破习惯思维的羁绊。思维天马行空,任意驰骋,随时都可擦出创造的火花。 二.实行民主教学,鼓励创造精神 陶行知说:“民主宽容是创造的前提。”只有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才会有广阔的创造自由空间。 济慈的《蝈蝈和蛐蛐》一诗,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构思巧妙又不失大气。如果拘泥于两幅小小的画面,带给我们的就只有夏和冬的残景了,但自由体诗歌,带给人们的是自由的空气,读者们可以自由的徜徉其间,在关键点上,不要对学生有任何的约束,尽可能任其发挥想象,拓展空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b12fd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