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教养 德云社家教有多严?人讲礼仪为先。 在现代家庭,很难听到“家风”“家训”“家规”这样的词了。 什么是家训? 我所理解的家训不是字斟句酌的名言警句,它更像一种精神风气,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人有言:“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家规家训是家庭言行的方向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世界观,也体现了父母的道德水平。 但如今,懂得人却越来越少了。那些曾流传下来的家规,既是教养,亦是礼仪,对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家教、家风、性格、喜好、人品。 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所以,这些规矩绝对不能忘! 1.不许掳袖管儿; 2.不许挽裤腿儿; 3.不许抖落腿儿; 4.不许斜楞眼儿; 5.不许叉着腿儿; 6.不许搅菜碟儿; 7.不许筷插碗儿; 8.不许嘬牙花儿; 9.不许吧嗒嘴儿; 10.不许说瞎话儿; 11.不许当众喳呼; 12.不许罗着锅儿; 13.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4.夹菜不过盘中线; 15.不许壶嘴对着人; 16.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 17.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18.吃饭不能呼噜出声; 19.不许压人肩膀; 20.倒茶不能倒满; 21.不许不称长辈为您; 22.不许不叫尊称或名字就说话儿; 23.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24.吃饭前要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 25.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 26.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27.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28.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29.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 30.出门要说一声。 人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好的家规,不仅可以教育出出色的子女,更能让一个家族兴旺发达。 中国古代有不少家训,凝结着古人家庭教育的智慧,流传几百年。 比如《颜氏家训》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好的家庭教育,是由长及幼的潜移默化,育人先育己,父母做好了,才能带给孩子好的榜样。 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中:“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不管物质生活水平的有多高,勤俭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好品德。 再比如《朱子家训》的开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起床洒扫才是一天的开始,家整理好了,这一天就算有了好的开始,生活才会更加顺畅。 这些古人的家训,启迪并规范着后人。 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古人的教诲吧~ 《颜氏家训》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 《朱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放翁家训》 “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 游 《包拯家训》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北宋名臣--包 拯 《王阳明家训》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 《诫伯禽书》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旦 姓姬名旦,称周公。《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周公在书中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同时也告诉我们后人要拥有谦虚谨慎的美德。 《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 宋朝著名诗人--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诲学说》中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同时也是在告戒我们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好的家风家训,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在以后的人生大海上不会迷失,走得更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b1be0a47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