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为何都爱倚栏杆(阑干)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诗词大家为何都爱倚栏杆(阑干)? 第一:倚阑干(栏杆)这种行为虽然在古代诗词中大多确实伴随着特定的愁绪,但是还是有文人没有借倚阑干(栏杆)来抒写愁绪,因为“阑干”也会以相对写实性的意象出现; 第二:阑干(栏杆)意象成为诗词作者愁绪的寄托,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登高必赋"情结以及阑干(栏杆)本身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写在开头的: 由于阑干、栏杆、栏干这三个词在古代诗词中意义基本一致(除了“阑干”一词有时会作“纵横散漫貌”解之外,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所以我们看到他们也经常通用,所以我一般就直接用一种形式了。 一、关于文人是否都有借倚阑干、凭阑干来抒写愁绪,先举几个反例: 元稹《连昌宫词》: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阑十里芰荷香。 通过上面所举的四个唐宋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凭阑干这一意象我们很难发现作者的愁绪所在,尤其是后面的两个例子,甚至抒写的是惊喜之情。而元白两位的基本上没融入什么感情,就是实实在在地写凭阑这一动作,所以可以算作是写实性意象; 二、关于阑干意象为什么会成为文人愁绪的寄托 这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登高必赋"情结以及阑干本身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的特征等有很大的关系 (一)登高必赋的传统情结:严格来说,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从孔子就开始了。《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就要求大夫在登高之后能够赋诗述说其感受。而阑干基本上都设在高处,文人凭阑、倚阑,自然需要登高,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也就久而久之成为传统; (二)王粲《登楼赋》的影响凭阑这个意象可能最早出现在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王粲的名篇《登楼赋》有两句: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文选李善注:韦昭曰:“轩槛,殿上栏,轩上板也”。王粲登荆州当阳城楼,凭栏远眺,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而且不仅仅是思乡之情,同时还兼有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在内。王粲的这篇抒情小赋影响颇为深广,凭阑(倚阑)也开始作为独立的意象开始出现,并自发地会染上王粲《登楼赋》的愁绪。 (三)唐宋时期园林建筑发展的写意化以及唐宋诗词文体发展的结合与影响1、首先,阑干本身即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的物象。关于阑字,《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阑,门遮也,从门,柬声。”即阑的本意是门前的栅栏。实用功能:作为由竹木、金属等制成的护栏类的遮拦物,阑干一般被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最初就是起的保护的作用;审美功能:当文人将庭院、楼阁等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描绘时,作为其附属部分的阑干自然也逃脱不了文人的法眼。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唐宋开始,大量的诗词作品中会在阑(栏)前面加上修饰词,从而组成朱阑、碧阑、雕阑、画阑等极具审美特征的物象;2、其次,唐宋时期园林、建筑发展的写意化。当然这与其时儒释道尤其是禅宗思想、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思想比如中唐以来的“中隐”思想,以及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发展都有着莫大的联系,此不赘述。这些对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的影响主要在于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主要是诗词赋画等,会直接对园林、建筑的构造产生影响,使得园林、建筑更重视意境的创造,逐步实行园林和建筑的写意化。而园林和建筑的写意化与我在前面举得几个例子的所提到的写实性意象恰恰相反,恰恰中国传统文人的文艺创作,也更符合写意性意象的委婉特征,同时方便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园林建筑如此,其附属物的阑干也不例外;3、再次,这与唐宋时代的诗词文体发展也有关系。自中唐以来,诗歌创作基本上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意境狭窄,这与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与思想是一致的。 唐宋园林建艺术的高度发展,再加上其时文人冶游风气的繁盛,阑干这一意象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呈现为其审美功能,作为审美意象其主要呈现出的艳丽孤寂的审美特征,与“要眇宜修”的词体基本相符。而凭阑、倚栏这一外向动作又很容易由最初王粲《登楼赋》的“思乡”发散出去: 登高凭栏送别,送别的人可以借此抒发惜别之情; 女性凭栏望远,很容易联想到远处的情人,又可抒闺怨之情; 文人倚栏,或远或近的古迹,又难免不引发他的怀古思绪; 志士凭栏,远眺大好河山,也有可能激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主要是诗与词的问题界限逐渐缩小。而在典范文人及其作品的范式影响下,阑干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逐步比喻化和象征化,其意象的蕴涵也随之丰富。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粲时的凭栏思乡发散到借凭栏抒思乡、雇员、怀古、愤懑之情。而随着意象的比喻化和象征化完成,意象也会逐步凝固,从而作为抒写思乡、闺怨、怀古、愤懑等情感的载体也就更加牢固了,从而我们看到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凭阑、倚栏也就开始专成诗词作者愁绪的寄托,这正是题主和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了。 古代诗词大家为何都爱倚栏杆? 阑干、栏杆、栏干这三个词在古代诗词中意义基本一致(除了“阑干”一词有时会作“纵横散漫貌”解之外,如“瀚海阑干百丈冰”) 第一:“栏杆”意象可写实可写虚,写实主要与唐宋时期园林建筑发展的写意化以及唐宋诗词文体发展的结合有关。唐宋园林建艺术的高度发展,再加上其文人冶游风气的繁盛,阑干这一意象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呈现为其审美功能。 第二:栏杆意象成为诗词作者愁绪的寄托,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登高必赋"情结以及阑干(栏杆)本身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一)登高必赋的传统情结:从孔子就开始了。《韩诗外传》: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就要求大夫在登高之后能够赋诗述说其感受。而阑干基本上都设在高处,文人凭阑、倚阑,自然需要登高,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也就久而久之成为传统; (二)王粲《登楼赋》的影响。王粲登荆州当阳城楼,凭栏远眺,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而且不仅仅是思乡之情,同时还兼有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在内。王粲的这篇抒情小赋影响颇为深广,凭阑(倚阑)也开始作为独立的意象开始出现,并自发地会染上王粲《登楼赋》的愁绪。 登高凭栏送别,送别的人可以借此抒发惜别之情; 女性凭栏望远,很容易联想到远处的情人,又可抒闺怨之情; 文人倚栏,或远或近的古迹,又难免不引发他的怀古思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ba0d3a85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