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邢军纪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这是一部直书精神文明的大书。作者以47个城市、近百个村庄和累以万计的采访者,历三年之艰辛创作,排除了我们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屏障和阻隔,让我们怀着一种很温暖的心情,走近并触摸了这个叫做“精神文明”的庞大事体。 全方位的展现,是这本书的气势所在。我们从书中几乎可以找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难以计数的城市、村庄,其涉及的地域之广,是迄今报告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在上至省部级领导、下至基层群众的人物走廊上,长长的队列使人目不暇接;在年代的跨度上,我们的目光被引向千年之前的历史,又回归到今天眼前的时刻„„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如庞大无涯的山体,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谈及自己的采访,说是如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和攀越。当山体的巍峨和层叠,在作者的感受中变成一种巨大的律动,而带动了作者的脉搏时,惟有选择全方位的表现手法,才能描绘出大山的本来面目、大山的气势和它不可阻遏的走向。人们从全方位中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存在,没有什么比这真实所传递的力量,更动人心魄。 全书以脉络化的形式,结构了庞杂的材料,深化了看似平凡的人物和事物。他们潜在价值的被表现,使“精神文明”从人们误解的抽象,变得生动、形象,并触手可及,从而展现了它熠熠的光彩。脉络的结构,以其纵横交错,显示了作者组织庞杂材料的功力。材料的繁多,在脉络化的组合中,避免了平面化的堆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材料的排列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它的根基,应当在于作者对材料中人或事间的脉络联系的寻找、认识和判定。判定越准确,脉络也才会越分明。作者面对的是上千及万个人物,他们之间,是没有太多关系而各自独立的,于是,寻找和认识他们内在的潜质,从而解读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作者动笔前的艰难思考。作者把人物自身带有的时代特质,串连起来,着力表现了这些特质在精神的承袭和发扬上的关系。于是,人物、事物的表象上的独立,让位于内在的组合,而不可分割地打造成本书的整体。 我们在读到书中许多人物的动人事迹时,都会感到隐于笔墨之中的代代相承的精神境界,它自然而顽强地蔓延着,联系了书中千百个人和事。它们多而不散,虽然源自四面八方,却不游离。在脉络相承的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它不仅源远流长,且更是前途无量。 回答者:阳光在线2010-8-10 最佳答案:加5分 读《中国精神》李连成章节有感 *陈德寿* 《中国精神》是作家邢军纪历时三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所采写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如此的感人至深,是多年来少见的。这里,我仅就其中的李连成一节写下这篇读后感。李连成事迹在《中国精神》一书中只是一个小事例,但他的精神却很有代表性。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农村干部尚且能如此公而忘私,尽职尽责,那么我们公务员干部又应该如何做。 先来看一看李连成的吃苦精神。 李连成所在的村子是河南濮阳最贫穷的西辛庄,168户人家生活在900多亩的盐碱地上,靠熬盐为生。直到20世纪70 年代中期,用“朝不饱夕、衣不蔽体”来描述也不算夸张。有一年,李连成的儿子拉肚子不止,奄奄一息,才决定去医院看病,可是搜遍所有的积蓄只有两元多的硬币。花光了仍不见儿子病情好转,李连成跑遍全村借到两元钱,又将两只仅有的下蛋母鸡卖了,才凑足四元多钱给儿子打针吃药。为了找钱给儿子治病,李连成不得不去拉驾子车,90斤的身体,每天拉着上千斤的煤跑几十公里。一路上带着铺盖卷,晚了睡路边,饿了啃干馍。 1983 年,李连成从内蒙打工归来,靠着积攒的几百元钱干起了大棚蔬菜,在大棚里一呆就是7年。进入20世纪90 年代,李连成被推选为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为创办再生纸厂,他买来一台即将淘汰的锅炉。价值十几万元的锅炉之所以五千元就卖了出来,是因为没人相信世上还有谁能将锅炉里成吨的水垢清理出来。那时正是七月天,锅炉里的温度高得吓人,他硬是钻了进去,用汗水、用血 ( 被铁锈和水泥划伤 ) 凿了半个月,用坏了镇里商店所有的钢凿,让锅炉运转投入生产。后来,成了几千万资产股东的李连成,可以拿着几十万元去聘请技术员,但出差却决不住宾馆,不上食馆,自带干粮,候车室经常成为李连成的免费旅社。他是这样向村民保证的: “ 我要是喝村里一口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一分钱 ,就剁我的手指头。”他拿着村民的集资款,心里既高兴又沉重 。他想:“这些钱是村民的汗珠子啊,他们把这些汗珠子汇聚起来,就像把儿女交到我手里,是想让我指挥他们的儿女打赢一场致富仗啊 !”他的高尚品质很值得国有企业的法人和父母官们深思。有多少条件不错的国有企业,就是败在法人手上,败在法人的贪婪上。有一个小厂,厂长到各县市出差,每天报的出差费在 1500 元,吃喝玩乐全报销;私分贷款几百万元,一拍屁股走了,开起了私人工厂。有些人当了父母官,不坐几十万的高档车,就觉得没面子影响了形象,好象工作都无法开展。与李连成对照一下吧,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的父母官,才是“三个代表”忠实的实践者 ? 再来看一看李连成是怎样舍得吃亏的。 如前所说,即使为公出差办事,他也是苛刻自己的。为了规划新村,他决定扒了自家的平顶楼房,搬到村南头那两米多深的臭水塘。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非常感人:“向来对李连成百依百顺的妻子终于生气了:为了这个村子,李连成把两个塑料大棚无偿送给村民她没生气;把家里几十万元全投入工厂里作为启动资金时她不生气;李连成让村里人都到工厂上班,自己和媳妇在家里无所事事,全靠李连成620 元工资过活她不生气;自己近80岁的父亲为了给闲在家里的孙子在工厂里找个工作,来回跑了几趟求李连成,李连成硬是不答应,把父亲气病了她也没生气;可是她今天再也忍不住了,这是家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是两个人建起来的家呀,你说搬就搬?你李连成为了村子还有什么不能舍得的 ?”用李连成的话说,只要干部能吃亏,群众就会拥护你,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李连成开始创办再生纸厂时,很多村民不敢吃这只螃蟹,不愿入股。一年后工厂效益猛增,村民后悔了。于是李连成提出将工厂划归村办,全村人入股跟着受益。就他个人而言,这一决定使他每年就损失十多万元。 最后来看一看李连成怎样为民办实事。 先富起来的李连成想到的首先是要如何带动全村人致富。他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大棚无偿送给全村最困难的两户村民,而且无偿为全村提供大棚蔬菜的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指导、服务。更可贵的是,李连成富而思进,接着创办再生纸厂,1997 年又把目光投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用呢,用高薪聘请了技术员,投资3个月,就实现产值100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之后又以2000万元股金办起了5个股份制企业。这就是李连成,是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文章的最后,还是借曾庆红同志接见李连成时说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李连成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敢于自己吃亏,不能让老百姓吃亏,这是他做好工作的秘诀。他的秘诀还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把党员放在关键岗位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西辛庄什么坏现象也没有,全是好现象,全是正气。”我说,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廉洁自律,试想,如果那些腐败分子像李连成一样,身上带着这么多钱,能不挥霍吗?能不“动心”吗?是的,我们面对李连成这样一个农民榜样,会作何想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eefbeece2f0066f433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