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在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曹强 阳基亮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一种教育模式“换位思考”,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解问题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案规划,还要保证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仅考虑自身教学进度,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换位思考”,能够帮助师生友好相处,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换位思考;教育;教师;学生 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讲,对于问题的提出以及解答这是必须的过程,而在问题的设计中是否符合学生常规教育,学生能否全部接受,是数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发问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教学,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使课堂教学在设问与解答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无效设问的表现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提问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但是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按照教案内容从头到尾叙述一遍,聪明的学生很快就能接受,其他学生慢慢融会贯通,教学照样进行的很顺畅。因而提问可有可无,没必要精心设计,使得在实践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自导自演,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还有一些教师能够利用提问进行教学,但是由于不能了解学生学习内容以及质量,对问题的提出简单、直露、空泛,对学生缺乏启发性、缺乏针对性,更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由于课堂时间较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理解问题,而不能自由的进行问题设计以及解答。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不能进行激励性鼓励,使得学生对设计问题的积极性逐渐减弱。 二、有效提问要“换位思考” 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产生的种种误区,不能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换位思考”,教学质量便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根据小学教学特点以及面对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问题的可接受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新知识点进行分析,并与曾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并对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不同点中的临界部分。对于问题的设问要突出学生思维的矛盾点,让学生对智力进行挑战,这必须建立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基础之上。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要针对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有效提问,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在小学二年级对“厘米的认识”进行学习时,如果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如何画出5厘米线段的长度?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来讲具有一定局限性,那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让学生感觉直线的长度?教师首先可以进行设问,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然后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并在练习本画出,最后让学生参考1厘米的长度,在1厘米直线下面画出5厘米的直线。 (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的生活性。 小学学生对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学习吸引力相对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把学习教材与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握实际空间与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情境创设教育。 在小学四年级对“平行线的画法”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演示实验,例如可以以窗户作为对象进行相关探究。教师可以提问:你准备如何画平行线?有的学生放了三角尺直尺却不知放在哪,有的学生对于换了方向的直线,直尺换了好几次方向,但是依旧不能保证画出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学生对于直尺的移动感到困惑无助。对于窗户而言,如何保证窗门边平移前后的直线是相互平行的?在窗户上能否安装轨道?安装时应当注意什么?对于画平行线要具有哪些步骤?把窗户作为实际对象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记忆中突破“平行线的画法”这一实际难点。 另外小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程时,由于量角器数字包含在内外两圈,并且数字具有反向性,学生在刚刚接触到量角器的使用时常常因为困惑而出现接二连三的问题,对数字的使用找不到清晰的方向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变静态为动态进行问题的解决:从学生自身出发利用肢体语言进行量角器角度的训练,以身体作为角的顶点,手臂作为进行旋转的角度设置,从两臂重合开始,以一臂作为静态对象,另一臂作为动态对象,进行10度、20度、30度等角度的转换,然后教师可以辅助教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角度的张开过程,换方向再进行一次。虽然在指度数上不够精确,但是其动态化的信息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从而使得“角的度量”深入到学生心中,学生逐渐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清晰地了解,学起来更为轻松。 (三)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问题的新颖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等特点,常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到数学知识;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较感兴趣,例如相遇问题、时间问题等等,对于接触到的未知的事物都想挑战一下,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学到数学知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时,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学习规律,了解学生对教师设置的情境创设是否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新颖性、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设置,在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时来达到学生学习热情。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对所能提到的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使得学生思维活动能够在创新中得以提升,并且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性的“换位思考”,才能使得提出的相关知识问题更加接近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得学生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得到最佳的问题答案,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渠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换位思考”才能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梁金强.换位思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B,2011,(8):179-179. [2]张英.小学数学设问要换位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7):122-123. [3]李庆铁.数学教学中需要换位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1,(10):23. [4]王平.小议数学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职业,2010,(35):46. [5]谭强.数学教学中需要换位思考[J].成才之路,2011,(9):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643e3b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1.html